当前位置: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要闻动态-> 文化资讯
活了非遗 火了乡村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雷蕾  时间:2024-05-31 10:43
 

在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椰雕展品精美绝伦。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龙塘雕刻非遗传承人王科美在现场展示雕刻技艺。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在东山镇东藜禾丰草编工坊内,手工艺人认真制作草编工艺品。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海口城市展上,八音演奏让人赞叹不已。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在骑楼老街举办的“向海而歌·奇幻巡游季”活动中,公仔戏表演引人注目。该活动以传承和发扬海口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时尚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主线,开展奇幻巡游。 本报记者 杨鹤 摄

海南非遗艺术馆内展销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创意十足。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南渡江畔生长着大量清香浓郁、富有弹性的灯芯草,这是大自然馈赠给秀英区东山镇村民们的一份厚礼。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植物,在村民灵巧的十指间可以“变身”为草帽、手提包、收纳盒等草编工艺品,将非遗技艺的“秀场”从乡村延伸到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和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会场。

5月29日,记者走进东山镇山头仔村的东藜禾丰草编工坊,被一件件新颖别致、富有生命力的草编艺术品深深吸引。这个工坊是“东山草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洁与返乡创业青年邓论麒于两年前联合创办的,袁洁为村民提供草编技艺培训,邓论麒则负责对接销售渠道,承接研学旅游团体。如今,草编工坊订单不断,登记在册的学员已有300余人,技艺合格的村民靠着草编这一手艺,每月有1500元至3000元的收入。

“现在我们经常接待研学和乡村游群体,让大家到工坊现场学习非遗草编技艺,动手体验‘变草为宝’的乐趣。”邓论麒说,眼下,山头仔村联合周边村庄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积极发展集草编技艺培训、生产销售、研学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为村民在家门口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记者了解到,在海口,不少创业者在非遗的活化传承中找准了商机,在乡村因地制宜推出“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新业态,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传承非遗技艺增收致富。

5月30日,记者在位于龙桥镇龙发村的“椰格格”生产车间看到,数台激光雕刻机在方寸大小的椰壳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我们将古老的手艺与时尚潮流相融合,既开发有纯手工雕刻、定制打磨的高端椰雕工艺品,也批量生产椰雕文创产品。”海南椰雕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椰格格”品牌创始人刘雅介绍,目前该品牌开发的上百款椰雕、椰壳文创产品已销往东南亚、北非、南美等地区,龙发村内的椰雕工厂带动了近60名村民在“家门口”工作。“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非遗椰雕传承与乡村振兴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出圈出彩。”刘雅说。

非遗“活”了,乡村“火”了。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非遗不仅让乡村产业发展有了灵魂,更让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在此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兴旺。东山镇的草编技艺、龙泉镇的黄花梨家具制作技艺、遵谭镇的土法制糖技艺、龙塘镇的雕刻技艺、演丰镇的传统浅海捕捞技艺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在广袤的乡村代代相传,形成特色产业。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正在为海口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和无限可能。

 
 
 
 
声明:本站所转载内容,如有涉及肖像、著作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相关稿件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主办单位: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联系电话:0898-68725355
咨询投诉热线:0898-12345   网站服务、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23592
琼ICP备19003153号-1 琼公网安备 460105020003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7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门户网站,
进入非政府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