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信息公开-> 政策文件-> 行政规范性文件
 
  发文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琼府办〔2021〕25号
  成文日期:2021-11-04 发布日期:2021-11-04
  时效性:有效
 
关于印发《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30日

 一、回顾五年成就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一)“十三五”成就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南省旅文广体工作多点开花,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三五”规划涉及旅游、文化、文物、广电、体育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产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

  “十三五”时期,旅文产业贡献不断提升。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 3.52 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4364.91 亿元。

  2016 年至 2019 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共 2.87 亿人次,年均增长 11.4%;实现旅游总收入 3492.05 亿元,年均增长15.9%。2019 年海南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和综合贡献率分别达到 11.92%和 27.97%。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 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 6455.09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872.86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7.3%,是全国旅游恢复情况最好的地区之一。2020年,海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5.48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86.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3.7%,比2015年增加 0.7个百分点。旅文广体事业繁荣发展。“十三五”时期,旅文系统共拨付 2.23亿元旅游发展资金、31.52 亿元公共文化设施资金、5.91亿元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资金、3.73 亿元广播电视发展资金、10.34 亿元体育公共服务和全民健身资金,社会事业和公共 服务供给大幅提升,较有效满足群众旅游和公共文化体育 需求。全省旅文系统的顶层设计、对外交流、公共服务、 市场监管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下坚实基础。

  1. 顶层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机构改革领跑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厅,在机制层面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融合发展。制度创新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包括 构建海南省旅游卫星账户旅游统计新体系、创新导游管理体制、率先建立帆船运动旅游管理专项制度、推行“旺工淡 学”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四项制度创新,并已纳入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中对外发布。行政审批全面优化,率先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和设立省级重点园区,并积极推进省级

  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园区,其中省级旅文部门积极推进下放审批权 81 项。公共文化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十三五” 期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旅游综合体验区”制度 创新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广电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在全国率先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向全省传送经国家批准落地的境外电视频道。

  政策和制度体系研究取得新成效。旅游方面,相继出 台《海南省关于提升旅游质量与水平若干意见》《提升海南 旅游国际化水平十五条行动措施》《海南省旅游业疫后重振 计划——振兴旅游业三十条行动措施》《海南省应对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海南旅游企业共渡难关六条措施》等 政策。海南省创新推动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已被纳入国家

  文旅部全国文旅资源普查示范试点。文化文物方面,先后 出台 20 余个政策法规文件,制定《海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实施标准(2016-2020)》等多项标准。广电方面, 先后制定和完善 12 项相关制度。体育方面,出台《加快海南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意见》和修订《海南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办法》,推出海南电竞发展的六条意见。

  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编制修订印发《海南省旅游业 发展“十三五”规划》《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海南省文化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海南 省“十三五”时期琼剧传承发展规划纲要》《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海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等 10 余个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专项规划。

  2. 旅游文化交流开启新篇。

  旅游交流丰富多彩。先后主办、联合主办、指导、支持、承办、协办全省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活动 200 多项。培育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海南世界 休闲旅游博览会、海南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海天盛筵”、海南“三月三”节庆活动、草莓音乐节等具有鲜明海南本土文化特色和大众参与性强的旅游文化节庆品牌。搭建以国内 主流 OTA1平台和大型社交平台为主的多样化网络营销和主题宣传渠道。精心策划组织“请进来”和“走出去”活动 100 多批次。入境游市场再创佳绩,实施 59 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秉持“航班开到哪里,促销就做到哪里”的原则,共组织了逾 百批次境外宣传推广任务,重点赴东盟十国、俄语区国家、 日韩等开展旅游文化宣传促销活动,共邀请了逾百批次来自重点客源国家的考察踩线团。围绕已开通航线的客源地和拟开通航线的重要客源市场,积极打造海南旅游国际品牌形象。组团参加国际国内重点旅游综合类展会,在国内

  1 在线旅游(Online Travel Agency),是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的专业词语。

  重点客源地举办专场推介,推动“阳光海南 度假天堂”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文化交流不断拓宽。参与金砖国家峰会、中非合作圆桌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和澜湄合作会议等重大国事活动, 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岛屿经济分论坛、中国-东盟省市长对话、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十五次会晤等国际活动中策划举办了海南主题文化活动。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展演展示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宣传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琼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陈出新,应邀参加新加坡戏曲艺术节、巴黎中国传统戏剧节等文化交流演出活动。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各国访琼营业性演出活动 1800 余项,极大地丰富了海南的 文化市场。与泛珠江三角洲等周边地区建立了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已促成多项文化合作项目。

  3. 公共服务全面提升。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完成环岛旅游公路规划和驿站选址工作,推动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和天涯海角旅 游区外语标识标牌示范点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加快 打造“一部手机游海南”项目,为游客提供线上一站式旅游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渐提升。基本形成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区域的公共文 化设施网络。全省共有博物馆 35 个(其中,国有博物馆 19个)、公共图书馆 24 个、文化(群艺)馆 23 座、艺术表演场馆 15 处、乡村(街道)文化站 219 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2638 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380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126 个。

  广电传输覆盖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省范围实施中央和 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改善全省广播电视 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在全 省的覆盖能力。建立覆盖全省的“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服务网络。完成编制《海南省应急广播系统建设规划》,截至 2020 年底,已基本完成县级应急广播统一管理平台和深度贫困村、旅游扶 贫示范村应急广播项目建设。

  群众体育参与度显著提高。“十三五”期末,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3.99 平方米、每万人社会体育组织数为 0.53 个、15 分钟健身圈在城镇社区的覆盖率达到 94.65%、每万人足球场地 1.03 块。全省居民中每周参加 1 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为 777.93 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比例为33.34%,共计 311.52 万人。

  4. 市场监管日益完善。

  市场综合治理见成效。旅游管理模式得到创新发展,设置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进行“零负 团费经营”等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实行高压态势管理。共查 处旅游文化市场案件 747 件,罚款 1405 万元,确保全省旅游文化市场安全有序。

  市场安全规范有序。加强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假日和博鳌亚洲论坛、“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市场监管,旅游文化、市场监管、公安、交通、民宗、税务、自然资源 和规划、应急管理等部门组成督导组,分片包干赴市县开 展市场明查暗访、督查指导,确保市场的平稳有序,保障 旅游文化文物广电体育行业持续安全。

  旅游标准深入探索。出台《海南省旅行社经营规范》《海南省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旅游电子行程单管理办法》《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从业人员规范》《漂 流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团队餐饮服务规范》《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展览会服务操作规范》《高尔夫旅游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旅游从业者行 为,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5. 全域旅游成效显著。

  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全省层面:“十三五”期间,海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热带雨 林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县层面:三亚市吉 阳区、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国 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海口观澜湖旅游度假区、三亚蜈支洲 岛旅游区、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体育旅游 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旅游景区、度假区等项目推陈出新。旅游景区和度假 区扩容提质,“十三五”期末,全省 A 级旅游景区达 69 家,其中 6 家 5A 级景区、22 家 4A 级景区、28 家 3A 级景区,1 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和 3 家省级旅游度假区(观澜湖、东屿岛、清水湾)。旅游住宿业态品质领先,“十三五”期末,全省共有国际品牌酒店 94 家,五星级及按五星级标准建设开业的饭店 161 家,金宿级乡村民宿 7 家,银宿级乡村民宿 32 家。特色小镇和椰级乡村评定工作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评定省级旅游小镇 6 个,椰级乡村旅游点197 家,其中五椰级及四椰级乡村旅游点占比达 25.64%。环岛旅游公路等服务设施串联能力加强。持续强化“线”的连接功能,加快“路网”及环岛旅游公路建设,启动建设

  40 个一流旅游驿站,积极打造环岛旅游公路产品。

  旅游服务设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推动游客中心、沿路服务区、旅游厕所、停车场和旅游标识标牌建设。 全面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全省下拨 旅游厕所奖补资金6400 余万元,推动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09 座。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特别是“旺工淡学”项目培养旅游人 才 1.03 万人,有效缓解海南旅游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举办黎锦技艺、海南椰雕、崖州民歌等非遗项目培训班 580 期, 培训人员约 1.7 万人次。11 人被评为文旅部优秀专家,63 人入选文旅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培养项目,14 人入选文旅部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专业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和双师型 师资人才培养项目2,9 人入选海南省第一批“南海系列”育才计划,8 人入选海南省第二批“南海系列”育才计划,1 人获得海南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奖。

  6. “旅游+”成绩斐然。

  旅游文化体育深度融合。以海口华人国际剧院、三亚亚特兰蒂斯 C 秀、三亚千古情为代表的文化演艺项目达 16 个, 拥有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 2 双师型师资:是指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合格,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经验的师资。

  民族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其中,海南省博物 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成功创建为 4A 景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成功创建为 3A 景区。推出以海上运动、沙滩运动、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举办海南岛国 际电影节和知名明星演唱会等文化活动。

  旅游新业态发展取得新进展。海洋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小镇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婚庆旅游、美食旅游、夜间旅游、房车露营游等十三大旅游业态蓬勃发展。2020 年海南离岛免税全年总销售额 274.8 亿元,同比增长 103.7%;免税购物实际人次 448.4 万人次,同比增长 19.2%;免税购物件数3410 万件,同比增长 87.4%。“十三五”期间,共接待出入境邮轮 359 艘次,出入境游客 42.03 万人次。已建成游艇码头、泊位 2568 个。

  招商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就。“十三五”期间, 全省共签约旅游项目 65 个,协议总投资额 1802.96 亿元。成功引入德国途易、嘉年华集团等世界著名旅游集团入驻海 南,吸引中国旅游集团、携程集团、凯撒集团等一批中外 著名头部旅游企业入驻海南。推进海口免税城等旅游重大 项目建设落地。新兴旅游景区发展壮大。涌现一批以海口 长影 100 奇幻乐园、海口桂林洋农业公园、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文昌铜鼓岭景区、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为 代表的旅游新供给产品。

  7. 文化文物成果丰硕。

  文化文物保护与传承日渐成熟。文化文物普查工作不 断推进,“十三五”期间,完成全省范围内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全省范围内戏曲普查工作。文化文物保护体系初步完善,健全了国家、省、 市县三级保护体系,完成了 205 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并启动新增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应划定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持续推进, 全面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出台《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意见》,公 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 项、第四批省级非遗

  代表性传承人 38 人。实践活动深入持续,定期召开了全省艺术创作会议,持续深入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等地开展了一 系列采风实践、结对帮扶、艺术普及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精品剧目屡获大奖,艺术作品及表演者获得“文华大奖”提名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等国家级奖项9 项,入选参加国家级展演剧目12 台, 获海南省“文华奖”作品 14 个、获省“文华奖”个人奖 58 项。

  群众文艺创作丰富,海南省群众艺术馆先后组织创作了 5 批25 支海南原创广场舞。共有 72 个群众作品获得海南省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不断增多。文化艺术研究成果丰硕, 征集审定《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稿件 400 多篇,完成《历史菁华》等 30 余种资料出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

  项目 13 个,《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儋州山歌艺术形态研究》《中国传统理想景观与景观营造的文化价值研究》 等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国际“表演转向” 思潮与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表演”之人文机制研究》获文化 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立项。

  文化文物创新利用成效显著。文化演艺事业蓬勃发展,一批国内头部艺人演唱会及湖南卫视海口跨年演唱会等大 型演出活动连番举办,培育三亚国际电子音乐节等演艺品 牌,打造红色娘子军等一批旅游演艺项目,实现演出经济效益的逐年提升。非遗和文创融合发展迅速,成功打造锦绣世界文化周、非遗购物节等文创非遗活动,文创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和包装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文创产品与海南礼物相结合,一批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全省已有海 盐晒制技艺企业 607 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企业 303 家、

  琼剧企业 233 家、椰雕企业 145 家。“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得到深化,实施“文物+旅游”三年行动工程,推进秀英炮台

  明清海防遗址等文物保护修缮及相关重要文物展示利用工 作,加快罗驿村等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

  8. 广播电视守正出新。

  舆论引导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圆满完成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建省 30 周年庆典、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网络 视听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广播电视“头条”建设,精心策划制作《回访总书记考察足迹》《光荣的追寻》等专题专栏和大 型党建理论节目。在 2016 年首播《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开创脱贫致富电视公开课模式的先河。积极开展博鳌亚洲论 坛年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多个国家外交活动的宣传报道。

  全媒体传播格局初步建立。成立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完成汇集海南广电微博、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海南 IPTV3、视听海南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为一体的全媒体3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传播矩阵。构建“中央厨房”模式平台,逐步形成新闻内容的融媒体统筹、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的传播模式。截至2020 年年底,海南广播电视台拥有“两微”平台号 80 个,粉丝量 949 万;头条、抖音号 44 个,粉丝量 775 万;“海直播”单次直播最高突破 327 万人次。

  内容创制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品制作能力不断提升,高品质作品不断涌现。海南卫视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喜事》入选国家广 播电视总局“纪录新时代精品工程”,三沙卫视摄制的纪录片

  《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荣誉。首部“本土企业、本土题材、本土拍摄”的反映脱贫攻坚共享农庄题材电影《幸福的滋味》,入选第28 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影展,获第 33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积极组织公益广告宣传 制作播出活动,2019 年全省制作公益广告 320 余条,播出公益广告、宣传片约 162100 条,累计播出时长超过 2620 小时, 公益广告《钢琴课》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 年度公益广告扶持项目”,与《旅行见证美好》《敢赢!》一起荣获“庆 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保亭、白沙等 5 市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大为提升。

  影视产业发展正当其时。规划建设了一批影视拍摄场地,逐渐成为影视综艺产业发展新高地,如观澜湖电影公 社已建成 5 个可以满足各种影视特技和置景等多场景拍摄的国际化高标准摄影棚。海口文化产业园规划近 4 万平方米办公面积,并为入驻的影视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注册代办、 政府补贴协助申请等一条龙专业服务。截至 2020 年年底,海南全省文化影视公司注册机构达 2000 多家,有线电视用户数已超过 150 万,全岛 IPTV 用户达到 100 万。旅游卫视股权成功回购,正式更名为海南卫视,拥有了以“海南”命名的卫视频道。海南电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以版权合作方式 与腾讯、新丽传媒联合出品电视剧《庆余年》,当年有效播 放量达到 52.3 亿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已经在海南开机。全省网络视听行业 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已有 14 家机构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行业制度逐步健全。“十三五”期间,海南省不断建立健全全省各播出机构节目“三审”和“重播重审”等系列相关制度, 规范广播电视传播秩序。进一步强化对节目内容的监听监看,及时发现和查处播出机构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并监督按期整改到位。强化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网络安全、设施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了安全保障工作例会制度、安全播出事故通报制度、网络安全监测监管工作机制、打击“黑广播”工作机制、防范5G 基站干扰广播电视卫星信号源工作机制,建设全省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全省应急调 度指挥机制。

  9. 体育工作筑牢根基。

  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海南省运动员参加全国性比赛共获 98 枚金牌、85 枚银牌、66 枚铜牌,参加国际比赛共获 14 枚金牌、6 枚银牌、7 枚铜牌。各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 交流等制度不断完善。

  体育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一核多点”推进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建设,已建成国家帆船帆板海口体育训练基地等 9 个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和体职院 新校区项目积极推进。海口市五源河文体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

  国际赛事影响持续扩大。培育了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三亚)国际马拉 松、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国际旅游岛帆板大奖赛 5 大自主品牌国际赛事;儋州马拉松、亲水运动季、沙滩运动嘉年 华成为全民健身新品牌;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三 亚)首次在海南举办。

  体育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省体育旅游、体育教育培训、智力运动、电子竞技、体育竞赛表演活动、 体育彩票、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等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省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体育旅游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海口观澜湖旅游度假区、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获评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当前,海南正在全力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提高体育产业的市 场化、国际化水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十三五”发展问题。

  1. 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有待提档升级。

  旅游供给待升级,缺乏国际性旅游核心吸引物,度假 旅游产品体系亟待完善。旅游国际化待提升,旅游市场主体国际化水平、旅游服务体系国际化水平、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有待提升,对外交往合作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待提速,在全域旅游建设上,精品旅游供给不足、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智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全域旅游环境仍需优化、创新示范引领不足。政策落实待细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涉旅政策需要进一步衔接和落实,旅游交通管理和旅游物价管理等政策与市场 主体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2. 文化文物供给和需求有待高效匹配。

  在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发展上,主要存在公共文化设 施建设短板凸显、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较低、文艺精品 市场化转化利用不足、文物保护与利用深度不够、文化产 业发展规模不大、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智库机制与配套政 策等问题。

  3. 广电行业创新力度有待继续强化。

  广电发展上,海南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需要持续加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覆盖能力需要继续完善。产业协同一体化的创新步伐亟需提速,科技成果在海南的 落地应用需进一步加速,高新视频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管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4. 体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群众体育基础设施仍需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体系有待优化,青少年体育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体 育产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5. 旅文广体融合发展有待持续深化。

  文旅融合的产品转化率不足,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与旅游融合的应用较少,文化遗存、工艺品、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能力有限。体旅融合

  广度和深度不够,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体育赛事市场化程度不够,体育旅游产业未成规模、未成体系。旅文广 体协同发展有待加强,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全省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互补、互惠不 够。

  (三)“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海南高质量、 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时期。

  海南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 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

  1. 国际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各项事业产业发展机遇增加,挑战加剧。伴随着国际环境 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区域发展提出新 要求,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迎 来窗口期与机遇期。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深刻认识错综复 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 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新的国际大 环境中,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工作要充分展示海南形象、促 进对外交往、增进合作共赢。

  2. 国内发展形势。

  我国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向新的国内发展形势,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的发展上,未来要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健康中国、智慧广电等发展形势要求,践行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文旅融合等发展目标,为海南旅文广体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指引。

  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产业发展新格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不断构建新的经贸关系,形成对外开放新 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十四五”时期,海南省旅游、文化与文物、广电、体育,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着重发力,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成为国内国 际双循环的产业前沿区域。

  高质量发展驱动产业供给再升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质量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旅游和文化、体育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告别过去过度注重数量、规模、速度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立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体育供给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要求海南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创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文旅融合释放旅游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十四五” 时期,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十四五”时期,海南省要加快旅游与文化、体育、医疗、养生、农业、海洋、科技、工业等产业的融合,破解旅游业效益不强、服务质量管理相对落后等问题,形成发展新动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全民健身筑健康中国,引领美好生活新愿景。随着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崇尚运动、全 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将不断提升,加快体育融入生活,构建 健康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增强人民 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

  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广电媒体, 发展智慧广电网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关于促进智慧 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智慧广电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以系统思维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广电科技 创新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要求, 海南广电需要强化科技对广播电视的支撑、保障和引领作 用,大胆创新,推动广播电视生产、分发、监管等全流程 智慧化升级和转型发展。

  3. 海南发展背景。

  海南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海南建设中国特色的自

  由贸易港,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 使命。海南拥有独特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和文化遗产,拥有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法治化水平一流、旅游质 量国际化水平一流、旅游设施便利化水平一流、承办国际 赛事的条件一流、开展体育训练的条件一流、发展体育旅 游的条件一流、推动文化建设的人才一流,将迎来旅游文 化广电体育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佳机遇。

  政策红利助力海南旅文广体迈上新台阶。在“十四五”时期,海南省将确保全国最优的生态环境,把握千载难逢的 政策环境,营造国内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充分释放社会 和市场活力,吸纳国际国内资本,通过超常规的方式推进 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总体思路 擦亮自由贸易港名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 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 12 号文件精神,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 坚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合作、科技创新,以 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改革 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文化铸魂、实施文化赋能, 推进旅游为民、实施旅游带动,推进双循环互促发展,努 力实现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融合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 贸易港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正确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 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穿于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各 领域、各环节,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筑牢各民族共有 的精神家园。

  改革创新。用好自由贸易港政策,坚定不移推进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领域深层次改革,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为重 点,推进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着力提升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坚持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同步建设、一体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发挥好蓝色海洋、绿色生态、红色历史、多彩民俗的资源特色, 在打造海南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的基础上,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质量优先。贯彻特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全域化、标准化、智能化理念,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高质量跨越 式发展,进一步谋划高质量供给、高质量服务,实现产业 供给侧升级。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质量和整体 效能,提升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对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贡献。

  全域统筹。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下好“全省一盘棋”,将海南当做一个大景区,发展全域旅游,行行搞旅游,处 处有旅游,不断提高城乡间、区域间旅游均等化水平。

  融合发展。强化系统观念,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旅 游文化广电体育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文化强省、智慧广电、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文化广电体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海南参与国际高端竞争 的强大力量,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旅游目标: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围绕初步建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发展目标,构建国际知名度假天 堂、康养天堂、购物天堂和会展高地,将旅游业打造成为 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文化目标:打造“一先行区、三基地、一窗口”。即将海南建设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先行区、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世界文化艺术品交易基地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彰显中国文 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广电目标:打造“四个窗口”。即将海南建设成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贸港标杆的“展示窗口”,我国南海区域高新视听产品最集聚、国内外节目交流最活跃的“国际窗 口”,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窗口”,充分赋能智慧海南发展的“服务窗口”。

  ——体育目标:打造“两区一中心”。即将海南建设成为全国体育改革先行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一带一 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

2-1“十四五时期旅文广体指标表


指标

类型

指标

2020

(基数值)

2025

(目标值)

11000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6455.09

(年均增长率

11%

1800

旅游

旅游总收入(亿元)

872.86

(年均增长率

15%

260

入境游客(万人次)

22.4

(年均增长率

63%

文化

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万)

281.75

≥400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万)

1429.05

≥1500

广电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9.2%

99.23%

99.5%

体育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33.34%

≥36%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3.99

4.2


  注:受疫情影响,综合考虑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定量目标实际发展情况,以 2020 年数值作为目标测算基数值。

  三、加强顶层创新 助推海南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政策及制度创新。

  加强政策创新,推动落实自贸港政策。全力以赴抓好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 号文件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 施方案》等方案的落实。积极推广自由贸易港的税收优惠 和贸易投资自由便利政策,吸引国内外旅游文化广电体育 相关企业落户海南。

  出台相关政策,助推旅文广体发展。加强旅游业发展高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出台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高质量 发展指标体系。加快出台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体 育赛事活动资金管理办法、海南省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意见、海南省职业体育发展指导意见、海南省体育赛事活 动管理办法、海南省职业体育发展指导意见等旅文广体相 关政策、实施办法和行动计划。

  深化制度创新,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推进旅文广体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争取在旅 游、文化文物、广电和体育领域,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制度集成创新案例。继续做好文体系列职称改革及评审工作,建立健全更为科学、合理、规范的职称评价激励体系。 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文广体公共服务建设。

  (二)强化高起点规划引领。

  编制省级旅游和文体专项研究与规划。推动编制自由 贸易港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旅游业项目策划、海南省旅游文体融合发展规划、琼崖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黎族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海南岛中南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 护区规划等指导旅游和文化文物发展的专题研究和规划。 适时启动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修编。

  指导产业园区、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各市县开展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重点旅游度假 区、体育运动基地、特色旅游产业集群等规划工作,提升 规划实施效能,明确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文化及体育 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项目总体功能布局。

  强化规划衔接,提升规划实施效能。建立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的规划架构体系,促使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规划与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促进项目落地。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对规划实施进度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专栏 1 省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重点旅游度假区

1.7 个省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海口观澜湖旅游园区、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

园区、三亚凤凰岛邮轮旅游产业园、陵水黎安旅游教育文化产业园、兴隆健康旅游产业园、儋州海花岛旅游产业园、乐东龙腾湾旅游园。

2.40 个重点旅游度假区:海口长影环球 100 电影产业园区、海口观澜湖旅游度假

区、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三亚大东海旅游区、三亚邮轮母港产业园、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儋州海花岛旅游度假区州市滨海新区旅游度假区)、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琼海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琼海官塘温泉旅游度假区、琼海博鳌东屿岛旅游度假区、文昌国际航天城、文昌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文昌木兰湾旅游度假区、文昌东郊椰林旅游度假区、万宁神州半岛旅游度假区、万宁石梅湾旅游度假区、万宁日月湾旅游度假区、万宁兴隆旅游度假区、东方金月湾滨海旅游度假区、五指山热带雨林风景区 水满乡)、乐东龙沐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乐东龙腾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乐东龙栖湾旅游度假区、乐东尖峰岭热带雨林旅游区、澄迈盈滨半岛旅游度假区、临高县临高角风景名胜区、定安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屯昌木色湖风景名胜区、陵水吊罗山热带

雨林旅游区、陵水清水湾旅游度假区、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陵水土福湾旅游度假区、昌江棋子湾旅游度假区、昌江霸王岭热带雨林旅游区、保亭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保亭三道文化旅游产业园、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琼中红岭环湖旅游区。


旅游度假区、昌江棋子湾旅游度假区、昌江霸王岭热带雨林旅游区、保亭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保亭三道文化旅游产业园、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琼中红岭环湖旅游区。

  (三)实施标志性项目工程。

  积极落实 15 项省级标志性工程。在“十四五”期间,集中力量推进环岛旅游公路、生态旅游工程、全省免税购物 系统工程、海南康养旅游建设工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工程、高A景区创建工程、旅文系统会展工程、智慧旅文工程、主题公园工程、省会城市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博物馆 发展工程、文化文物品牌工程、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 工程、体育品牌工程、市县体育“一场两馆”工程等 15 项旅游、文化、广电、体育标志性工程建设工作。

  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海南希望东方演艺主题公园、三亚亚特兰蒂斯二期(复游城)、Hello Kitty 主题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压 实项目责任主体,建设三亚市文化中心、三亚孔子学院体验基地、东方市文化中心、海南昌江棋子湾文化产业创意港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完善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建设海 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三亚市国际体育产业园、万宁冲浪小镇、海南陵水国际足球训练基地等一批重大体育 项目。

  (四)聚焦招商与市场主体。

  加大招商力度。“十四五”时期,重点关注重大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项目的招商引资与市场主体引进,进一步 提升行业发展环境与行业发展质量。聚焦行业重点领域, 加大招商优惠政策扶持,在“十四五”时期,围绕旅游主题公园及A级景区、影视基地、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体育教育培训基地等领域,给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聚焦行业重点对象,加快引进市场主体,对准世界 500 强、旅游行业领军企业、世界知名旅文品牌企业、新兴独角兽企业、文 化批发和零售企业、文化节庆会展企业、文化创意和数字 文化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教育企业、体育装备制造企 业、体育金融机构的专业化领军企业进行靶向招商,到“十 四五”期末,力争实现一批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头部企 业入驻海南省。

  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低税率”、“零关税”政策,激活海南市场活力。发展国际化产业总部经济,在海口市、三亚市建设国际化产业总部基地,引入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领域头部企业,集聚全球全产业链服务商,打造全国财富管理公司集中地。打造时尚消费总 部基地,在海口西海岸、三亚海棠湾等地引入全球知名时

  尚企业、高端消费商品品牌,集聚品牌时尚媒体、媒介资 源,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培育本地机构、专业组织、本土企业,适时搭建旅游研发中心,适时开展旅游票务、大数据、文创(IP)等热门旅游专题研究和研发。推动 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联盟、海丝国际旅游大数据中心平台、海洋国际论坛等国际性组织。积极扶持海南省旅游投资控股集团、三亚旅文集团等一批本土领军企业做大做强, 推动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强化投融资体系建设。立足市场投融资环境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改善投融资环境、简化境内外企业经营手续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与强化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市场的投资、融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

  政府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拓宽文化旅游产 业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投融资平台,鼓励 和引导各类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等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组织项目实施单位与省内金融机构对接,鼓励

  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创新文化旅游金融产 品和服务。支持有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转让、风险投资等方式融资。改善市场投融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产业特点创新开发旅文广体金融产品和旅文广体消费金融服务模式,设立产业类投资基金。简化境 内外企业入岛经营手续,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内旅文广体企

  业及机构实施低干预、高效能的精准监管。减少跨境文化 服务贸易限制,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 单管理制度,大幅减少禁止和限制条款。实行“极简审批”投资制度, 建立以电子证照为主的设立便利, 以“有事必应”“无事不扰”为主的经营便利,以公告承诺和优化程序为 主的注销便利,以尽职履责为主的破产便利等政策制度。

  (五)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

  优化对外交流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便捷的出入境服务。 提升入境市场环境,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配套设施与服务水平,提升入境签证等政策应用场景的便利化水平,实施入境市场开发奖励政策,为出入境交流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因商贸会展、体育竞技、寻根探亲、文化交流等事由申 请免签入境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对外交流服务氛围。

  强化境外客源市场宣传推介。谋划推进多语种网站和境外社交媒体的宣传推广项目,设计制作多语种旅文外宣物料,适时针对境外重点客源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借助市场主体导入国际客源,吸引更多来琼中转、始发的国际航线航班,做好推介活动、渠道推广、咨询服务,针对中转航空旅客,做好定制线路和产品体验。以海南省 发展国际文旅总部经济为契机,招引全球知名旅游企业和 文旅项目吸引世界级公益组织入驻,借助世界级资源的品 牌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导入客源。

  搭建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围绕规划、投资、培训、质量标准认证,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协会、世 界著名的传媒公司集团、国际大型演艺机构、国际体育俱乐部、体育运营机构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吸引国际组织入驻海南,鼓励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海南省设立商务 机构、办事处,吸引国际组织进驻。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 城市旅游合作机制,加强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线路。

  拓宽对外交流途径。发挥三沙卫视等媒体平台作用, 推行融合传播外宣新产品,与境外媒体机构合作拓宽对外 传播新途径,积极服务“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举办对外交流活动,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成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旅游文化交流平台。鼓励并支持“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海南省之间选派高水平文化团组和艺术家参加各自举办的国际性文化艺术节、体育赛事等文体活 动与赛事。

  四、升级旅游产业 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立足海南省“十四五”期间,构建“一中心、三天堂、一 高地”的旅游发展目标,通过供给侧、需求侧、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三个方面,谋划海南省旅游发展核心吸引力、旅游 宣传营销方案、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等核心路径,支撑 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际知名度假天堂、康养 天堂、购物天堂和会展高地。

  (一)提升供给侧产品品质。

  1. 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项目。

  升级打造世界一流文旅项目。在海口、三亚等地高标准建设国际化、高端化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和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海南省文化特色与价值,打造吸引国际国内消费需求的主题景区、度假区以及其他新业态。加快推动一批国际文化旅游品牌落地,持续完善具有世界级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消费业态,不断提升国际关注度。

  培育国际级旅游产品和业态。主要打造购物旅游、医疗康养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 5 大重点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会展旅游、环岛旅游公路、主题乐园及 景区旅游、生态雨林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城镇旅游、乡 村旅游、婚庆旅游 8 大特色旅游产品,聚焦高品质、国际化区域,打造高端游客集聚区。发挥海口江东新区、三亚亚 龙湾、三亚海棠湾等地景区和度假区集聚优势,改变旅游 项目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健全完 善旅游全产业链供给体系。

  2. 扩大中高端旅游消费。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适当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开发时尚夜游项目,丰富高端康养度假、 品质乡村旅居产品,完善全时、全季旅游产品体系,引领 中国旅居时代,实现游客人均停留天数从目前的 3.8 天延长到 4.5 天以上。

  吸引高消费力人群。积极引进安缦等顶级酒店品牌, 从豪华邮轮、游艇、名贵汽车、名牌服装、名贵首饰、豪华婚礼等方面发力,关注社区交往型、小众型消费群体需求,吸引高净值、高收入人群来琼度假,促进国际高端消费回流,为构筑中长期国际品质的竞争力打下基础。

  提高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优化旅游消费品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消费旅游消费品,不断提高 劳动密集型商品档次和附加值,带动旅游消费从基础消费 到附加值高的精品消费转变。在免税购物、邮轮游艇、商 贸会展、康复疗养、海洋海岛度假等旅游细分领域扩大竞 争优势,提升服务水平,打造符合高端消费需求的优质旅 游产品与业态。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省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从“十三五”时期的 1032 元增长到 1350 元以上。

  3. 优先发展五大重点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低税率”政策,积极 落实“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 养老养生等深度融合”和“积极发展海洋旅游”政策部署,优 先发展购物旅游、医疗康养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 体育旅游产品,支撑海南建设购物天堂、度假天堂、康养 天堂。

  (1) 购物旅游。

  持续打造离岛免税购物旅游热点。加快创建世界一线免税购物品牌,带动旅游消费回流,盘活国际、国内免税 购物市场。加快推动海口新海港免税城建设,推进海控全 球精品免税城、三亚中服国际免税购物公园、观澜湖免税城建设,打造一流的离岛免税购物商业设施环境。科学布 局离岛免税购物场所,争取增加城市和门店。鼓励各经营

  主体加强合作、共享资源、有序竞争。引进更多免税市场主体,鼓励适度竞争,引入更多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主体参与海南离岛免税经营,促进海南离岛免税市场在“十四五”时期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提供更自由便利的免税 购物体验,推动落实“即购即提”等更加自由便利的提货方式, 进一步加快免税购物数字化转型,提升免税购物提货体验。

  促进免税商品消费与旅游结合。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 易港“对岛内居民消费的进境商品,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允 许岛内免税购买”政策。大力发展进口商品展销业,促进海 南进口商品批发零售业务,在全岛科学布局居民日用消费 免税品店,丰富免税经营层次,满足岛内居民免税消费需 求。丰富高端消费供给,提供高端体育装备、高端文化艺

  术用品、超级游艇、房车、航空器等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 发展以艺术品拍卖、鉴赏为吸引力的高端定制旅游,拓展高级珠宝、钻石销售市场,引导免税店向珠宝、婚纱、礼服等高端商品延展,促进时尚消费,吸引高端商品的海外消费回流。

  大力提升旅游商品发展质量。提升大型商圈旅游服务水平,以海口市、三亚市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针对大

  型综合性消费商圈,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为游客及本地市 民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与购物体验。打造海南礼物品牌, 重点发展本土特色旅游商品,打造限量版、定制版旅游商品。吸引更多合作品牌商家入驻平台,推出更多“海南礼物” 旗下自有品牌,积极参加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国家级旅游商品评定活动。扩展旅游商品销售渠道,积极指导市县开发旅游产品,参加全省、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通过品 牌的塑造,丰富旅游商品的销售方式、销售渠道。

  (2) 医疗康养旅游。

  结合全省“一核两极三区”4的健康产业构建格局,将优 质医疗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协同,打造健康旅游目的地。

  做强龙头带动。以乐城先行区为核心,积极融入医疗健康消费内外双循环,发挥高端医疗服务、专病康养、中 医药康养、涉外医疗等健康旅游产品,打造医疗旅游消费 回流重要平台。

  做深医养结合。依托中医药、南药、黎药等资源优势,优先发展中医药和轻医疗康养旅游,丰富万宁兴隆咖啡养 生、琼中沉香康养等特色养生项目。提升打造 7 个雨林养生基地、7 个温泉养生基地,重点发展亚健康管理、照护康复等产品和配套设施,高标准建设健康养生养老社区、大健康及生命康复中心,全省布局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做实产业保障。健全医疗健康旅游安全保障,发挥海南省康养旅游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大以境外游客、国 内游客和候鸟老人为目标客户群体的宣传力度。盘活城乡 闲置地产,严禁康养地产乱象出现。

  做优市场环境。放宽健康医疗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吸引高净值人群来琼康养度假,鼓励健康机构和医疗专业人 才在海南省创业就业,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投资建设。

  4 “一核两极三区”: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核心,以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为两大增长极,有序带动全省东部、中部、西部三区协同发展。


专栏 2 医疗康养旅游产品

1.做强 1 个医疗健康旅游先行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提升)。

2.做大 2 个医疗旅游示范基地:三亚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提升)、海南南平健康

养生产业园(提升)。

3.推进 7 个雨林养生基地建设:鹦哥岭、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霸王岭、尖峰岭、铜鼓岭。

4.提升 7 个温泉养生基地:海口观澜湖温泉养生基地、三亚南田温泉养生基地、儋州蓝洋温泉养生基地、琼海官塘温泉养生基地、文昌官新温泉养生基地、万宁兴隆温泉养生基地、保亭七仙岭温泉养生基地。

 


 (3) 海洋旅游。

  升级滨海度假产品质量。在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琼海市等地培育、引进高品质国际滨海度假旅游项目,举 办海洋旅游国际论坛,打造大型海洋主题文旅综合体。围 绕南海更路簿等海洋文化,融合发展购物、养生、娱乐、 运动等度假旅游产品,发展海洋美食文化消费,引导滨海观光向滨海度假发展。

  积极推进近海休闲旅游。优化近海生态休闲游产品布局,重点支持蜈支洲岛、西岛、分界洲岛、鱼鳞洲等发展 游船、海钓、低空飞行等新业态。推进有条件的中心渔港 和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支持更多企业投资发展近海游 船旅游和海钓旅游。

  探索发展远海观光旅游。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广远洋海岛观光游,开发海底观景、南海俯瞰、海岛光影 等亮点产品,培育远洋海岛旅游品牌。


专栏 3 海洋旅游产品

1.升级滨海度假产品质量:海口西海岸、海口江东新区、三亚亚龙湾、三亚海棠

湾、儋州滨海新区、琼海博鳌、文昌淇水湾、万宁石梅湾、万宁神州半岛、乐东龙沐湾、陵水清水湾、陵水土福湾、昌江棋子湾等。

2.发展热带近岸海岛休闲游:海口南海明珠岛、三亚蜈支洲岛、三亚西岛、文昌

七洲列岛、陵水分界洲岛等。


  (4) 文化旅游。

  促进文物与旅游融合。加强各市县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系统性保护修缮,推动有条件的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A 级景区,扩大“文物+旅游”消费。

  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作用,将海南省特色文化符号融入旅游景区、特色街区、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非遗工坊、 非遗作品与旅游的结合,让非遗表演成为旅游演艺,让非 遗工艺转化为旅游商品,非遗传承人成为网络红人,打造非遗旅游产业园。

  促进文博产业与旅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以省级博物馆为引 领,引导博物馆提升展陈、讲解水平,强化博物馆、特色艺术馆的文化沉浸式体验。

  促进文化娱乐产业与旅游融合。积极培育旅游演艺、数字动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文旅消费业态。大力引进世界顶尖的演艺团体和经纪机构,举办世界级的艺术博览会、文化艺术节庆。创新沉浸式、交互式主题旅游演艺,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嘉年华、狂欢节等文化娱乐 IP。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影传媒公司合作,在海南取景拍摄电影、电视连续剧、微电影、动漫等作品,借助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进行发布与营销。

  促进文创与旅游融合。挖掘海南传统文化艺术和制作技艺,促进旅游业与传统文化艺术、工艺深度融合,开发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创商品,争取更多海南元素伴手礼、 工艺品进入旅游市场。

  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积极提升海口中共琼崖一大会址、海口冯白驹故居、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临高角解放公园等红色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支持鼓励各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地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红色文创、红色体验、红色演艺等富有红色文化底蕴的融合型产品,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促进黎苗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和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文化街区、民俗村落,构建 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群落。提升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民族博物馆、黎峒文化园等景区文化内涵,开发黎锦纺 织品、苗绣、高山茶叶、黎药等民族文化产品,收集、整 理民歌、民舞、民乐、民间故事等,扩大以“三月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影响力,推出黎苗文化精品线路、黎 苗文化商品。

  促进华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挥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海南华侨文化展示中心、海南华侨文化产业交流促进会等 平台作用,加快推进海南省华侨博物馆建设。支持各市县建设以华侨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点。


专栏 4 文化旅游产品

1.文物+旅游:推进落笔洞遗址、崖州古城、东坡书院、蔡家宅、宋氏祖居等文

旅融合示范项目。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推进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海口骑楼老街非遗馆建设,推进文昌、万宁、屯昌、陵水、琼中、洋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

3.博物馆+旅游:鼓励符合条件的博物馆创建 A 级旅游景区,支持华侨博物馆、

陵水家博物馆、琼中山兰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鼓励海口、三亚、儋

州、文昌建设非国有博物馆集群。


  (5) 体育旅游。

  全力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按照《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一圈、五区、五极、七核”空间构想,统筹推进全省体育旅游有序发展。到2025年,全省打造 2-3 个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

  强化体育旅游赛事引领。办好沙滩运动会、水上运动会等品牌赛事,进一步策划和引进游客参与度高、具有海 南特色的专项体育赛事。

  突出优势体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沙滩运动,积极发展水上运动,推动高尔夫、黎苗特色运动、热带雨林户外 运动、环岛旅游公路赛事、琼中足球等特色体育项目旅游 化发展。

  积极培育体育旅游产业。结合全民健身需求,发展海南特色的运动健身服务业。结合体育赛事活动,发展观赛 参赛服务业。结合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和省级体育中心 建设,发展体育训练配套产业链。结合户外运动、低空飞 行需求,拓展专业运动消费产业。鼓励发展体育旅游装备 制造业,推进重大体育旅游项目建设。


专栏 5 体育旅游产品

1. 提升 8 大体育旅游赛事: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

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海南国际马拉松赛、海南万宁国际冲浪大赛、海南国际新能源汽车拉力赛、越山向海人车接力海南巅峰赛、海南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2.培育 6 大体育旅游赛事:海南国际象棋国际公开赛、海南水上摩托艇公开赛、

NBL 全国男子篮球联赛、ABB 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大赛、陵水沙滩马拉松赛、琼中山地马拉松赛。

3.建设 7 个体育旅游项目: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

休闲度假区、琼海健康运动旅游度假区、万宁冲浪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体

验区、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基地、白沙体育训练基地。


  4. 创新发展八大特色旅游产品。

  (1) 会展旅游。

  做大会展节庆旅游。加快海口、三亚、儋州、琼海(博鳌)等地的会展场馆建设和配套完善,进一步扩大“两 节四展”影响力,做大会展品牌。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 “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持续办好健康医疗、汽车、进口商品等展览展销,引入国际时尚艺术展览等旅游消费型展会。

  做优会议会奖旅游。发挥博鳌亚洲论坛品牌优势,大力吸引国内外著名会展公司和社团组织到海南省设立会展 机构、举办会展,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诚信度高、竞争力 强的会议会奖企业。主动引进包括世界 500 强企业在内的知名企业大型会议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中高端会奖旅游市场。


专栏 6 会展旅游产品

1.做强“2 4 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南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海南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海南旅游装备博览会。

2.重点打造 4 个会展旅游目的地: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琼海市。


  (2) 环岛旅游公路产品。

  把风景道做成旅游路。按照国际一流风景道标准,提升沿线海角、海湾生态景观。提升沿线灯塔、名胜古迹、旅游村镇等文化节点体验。展示环岛人文历史印记,沿线配套基础型旅游产品,打造一系列自然人文特色旅游景点。 全域、全景、全程展示海南滨海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魅力, 建设国际一流风景旅游道。

  把旅游驿站建成综合平台。分步骤招商引资建设 40 个旅游驿站,健全 8 类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增设 8 类特色旅游业态,打造一批集“旅游服务基地、特色旅游产品、区域整合平台”功能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服务平台。

  用“珍珠项链”带动全域旅游发展。以景区景点、特色城镇、美丽乡村、服务驿站等为载体,以环岛旅游公路为平台,打造业态创新、配套完备、体验丰富的“路道型”旅游综合体。


专栏 7 环岛旅游公路产品

1.分步骤建设 40 个驿站:包含 9 个湿地类驿站、2 个盐田类驿站、4 个悬崖类驿站、10 个海湾类驿站、11 个文化展示类驿站和 4 个科技体验类驿站。

2.完善 8 类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包含游客到访中心、停车场(带充电桩)、旅游公厕、餐饮、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商店、精品酒店、旅游医疗点、警务服务点。


  (3) 主题乐园及景区旅游。

  加快发展主题乐园旅游。推动海口长影环球 100 奇幻乐园、三亚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三亚亚特兰蒂斯水世界、 陵水富力海洋主题公园等项目高质量运营。积极引进长隆 集团在海南布局世界级主题公园,加快推进 F1 水上运动乐园、凯蒂猫主题乐园、探索发现探险乐园等已签约项目建 设并按期开园。加快促成一批新型主题乐园落地海南,力 争继续引进国际顶级水准、彰显海南特色的 1-2 家主题乐园项目。

  积极创建高 A 级旅游景区。鼓励中西部地区扩大 A 级景区数量,实行 A 级景区“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力争“十四五”期末,全省 A 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 75 家,其中新创建 5A 级景区 1-2 家、4A 级景区 5-7 家。重点提升现有 A级景区规模和品质,推进 4A、5A 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专栏 8 特色主题乐园

推动一批特色主题乐园落地建设:F1 水上运动乐园、凯蒂猫主题乐园、FE 赛车

主题公园、长隆主题公园、探索发现探险乐园等。


  (4) 生态雨林旅游。

  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

  分区分类有序开展游赏活动,构筑“园内游、园外住”的旅游 空间结构。以吊罗山、尖峰岭、五指山为引领,以生态游赏和户外运动为主,以低碳休闲和森林康养为辅,科普宣教贯穿整体,丰富国家公园游览体验。适时启动环热带雨林旅游公路建设,充分增加国家公园可进入性。构建环绕国家公园的可观可游的开放性、生态性风景道,探索打造连接五指山山脉、黎母岭山脉、雅加大山脉、昌化江河谷、 大广坝水库等区域的国家雨林步道工作。

  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旅游项目。以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海口美舍河湿地公园、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将湿地公园打造成为靓丽旅游名片。


专栏 9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程

1.开发建设 3 大板块:开发吊罗山热带雨林休闲区、尖峰岭原生风景观赏区,完

善升级五指山热带雨林探秘区。

2.规划 4 条生态游赏线路:五指山热带雨林探秘线、吊罗山热带雨林休闲线、尖峰岭雨林奇观探索线、尖峰岭原生风景观赏线。

3.建设 3 个国家公园展示中心:吊罗山热带雨林国家博物馆、尖峰岭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展览馆、五指山热带雨林自然体验馆。

4.丰富热带雨林旅游功能:建设 6 大入口,吊罗山区域的东入口和西入口、五指

山区域的北入口和南入口、尖峰岭区域的东入口和西入口。建设 3 条慢行旅游交通,

1 条环园旅游公路、1 条环园风景道、1 条国家森林步道。打造 4 个低碳休闲房车营

地,子保房车营地、同甲房车营地、吊罗山房车营地、皇帝洞房车营地。谋划一批

            

低碳露营地和民俗体验地,南渡江露营地、鹦哥嘴露营地、黎母山露营地、便文露
            营地、南山露营地、阿陀岭森林露营地、南定夏令营基地、俄贤岭露营地、峰顶星空露营地、“黎花里”民俗体验地、“黎峒部落”民俗体验地、“绿水八村画廊”民俗体验地。


  (5) 邮轮游艇旅游。

  加强邮轮游艇设施建设。加快三亚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指导海口、儋州邮轮码头建设和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完善三亚邮轮母港和邮轮码头的商业服务配套,增设公共 游艇码头,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游艇码头基础设施 网络。

  壮大邮轮游艇服务主体。促进邮轮维修、船供、船舶登记、金融保险、市场营销等邮轮经济发展要素在海南集聚,推动邮轮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扶持游艇上下游企业发展,重点支持游艇交易、展示、租赁、设计、制造、维护、 保养、驾培等产业发展,设立海南国际游艇交易中心。

  开发特色邮轮线路及产品。畅通邮轮航线国内循环,推动开辟环海南岛、北部湾近海邮轮旅游航线以及东部沿 海地区至海南航线,升级西沙邮轮旅游产品。探索邮轮航 线国际循环,借助“亚洲邮轮联盟”和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发展联盟等合作平台,努力构建环南海、RCEP 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邮轮旅游航线。落实在三亚等邮轮港口 开展海上游航线试点。推动落实在邮轮、邮轮港码头开设免税店。

  推动游艇旅游高端消费。结合大型游艇展会和国际游

  艇帆船比赛,扩大海南游艇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壮大游 艇租赁和游艇体验游市场,推动结合旅游度假区设置游艇码头和游艇俱乐部。打造帆船运动休闲旅游、游艇海钓游、 高端游艇派对、航海夏令营、帆船拓展团建等相关旅游业态。推动简化游艇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对实行免担保政策进境的自驾游艇提供便捷服务。


专栏 10 邮轮旅游产品

1. 港口提升建设工程:海口秀英港(提升、海口南海明珠国际邮轮港

建)。

2. 推动开辟 5  条邮轮旅游航线:环海南岛航线、沿海城市-海南航线、海上无目的地航线、环南海航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程多站航线。

3.丰富邮轮游艇旅游业态:帆船运动休闲旅游、游艇海钓游、高端游艇派对、航海夏令营、帆船拓展团建。


  (6) 城镇旅游。

  支持建设旅游城市。以海口市、三亚市和儋州市等城市为重点,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开展城市旅游街区 打造和评选,打造旅游休闲功能完善、旅游休闲业态丰富 的城市旅游功能区。推进城市旅游导视系统和城市旅游公 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高水平建设城景一 体发展新高地。

  推进发展旅游小镇。完善特色小镇的旅游观光、体验和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特色旅游产业和相关项目向旅游小 镇集聚。评定和认定一批旅游小镇,到“十四五”期末,争取全省旅游小镇达到 15 家。

  (7) 乡村旅游。

  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评定一批椰级乡村旅游点,“十四五”期末,实现椰级乡村旅游点达到 180 家。打造高端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 45 家。

  支持发展乡村康养旅居。支持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

  田园综合体,开发特色乡村康养旅居业态和产品。培育一 批乡村度假产品,将新增的“候鸟养老”刚需引入乡村,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品牌。鼓励利用全域土地综 合整治和宅基地整理、收储具有保留利用价值的传统民居 和闲置农房等手段盘活乡村闲置土地和房屋,支持发展乡 村民宿经济。

  鼓励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开发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精品线路,大力推 行“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乡村发展多元经济、培育新兴产业。

  (8) 婚庆旅游。

  完善婚庆旅游基地布局。在海口观澜湖、三亚天涯海角、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三亚大小洞天等 12 个特色婚庆基地基础上,鼓励市场主体建设婚庆旅游基地。

  完善婚庆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龙头婚庆企业,培育发展婚纱摄影、婚庆活动、蜜月度假、婚礼用品、主题 婚宴等婚庆旅游服务业态,打造婚庆旅游产业链条。

  扩大海南婚庆旅游影响。持续举办世界婚礼蜜月岛屿论坛、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婚礼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完 善婚庆旅游线上商城功能。

  5. 升级其他旅游供给。

  (1) 打造世界知名美食中心。

  集聚国内外美食品牌,吸引世界知名餐饮品牌入驻海南,汇聚世界美食“名店”“名菜”“名厨”。传承中国传统美食 文化,培育海南本土美食“名菜”“名厨”“名街”,争取琼菜入选世界美食榜。建设特色美食集聚区,支持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等重要城市建设世界美食之都,组建大型餐饮 集团和餐饮连锁企业,在重点旅游城市扶持建设具有吸引力的美食街区。组织举办美食节庆赛事,策划开展美食“名赛”“名节”,与国内外点评类 APP 合作推广,打造海南省美食黑珍珠榜、必吃榜。做大、做优一年一度的国际旅游美 食博览会、乡村旅游文化节美食展、北部湾旅游美食博览 会、三月三长桌宴等美食品牌。

  (2) 拓展多层次住宿空间。

  提升酒店管理服务品质,引进国际顶级住宿品牌,推动高档酒店品牌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控制经济型酒 店规模,支持中高端度假酒店发展,提升星级和度假酒店服务品质。创新发展品质民宿,吸引专业公司、平台进驻,打造一批品质感不低于四星级酒店、带有本土文化特征和 设计感的高端民宿。鼓励农户改造自用住宅休闲空间,有序发展主题民宿客栈。“十四五”期间新增评定 30 家金宿级、银宿级产品。大力发展特色住宿,结合生态旅游发展新业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发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帐篷酒店、特色家庭旅馆及生态、文化主题酒店等 新型住宿业态。探索发展共享住宿,建立闲置房屋盘活利 用机制,鼓励发展房屋专业托管公司。积极发展一批共享短租平台,制定标准化管理流程和行业监管模式。推动使 用标准化住宿服务电子合同和评价体系,规范房屋分时租赁经营。

  (3) 提供便利的旅游出行服务。

  改善外部交通可进入性,把海南建设成国内出入境中转基地、海上邮轮游艇国际航线中转站。提高航空旅游便 利性,持续优化调整航路航线,提升境外航班补贴实效,加密海南直达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引导民用航空增开 国际航线航班、增加航班容量。根据航权政策变化,适时做好旅游推介和渠道推广工作。提升海上交通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以海口港为重点、连接内陆沿海港口的高速海运体系,增设邮轮游艇进出岛海上游线,推动琼州海峡港航 一体化建设。解决岛内通达性问题,完善铁路、公路交通 网设施,推进全省“丰”字型高速公路网、“田”字型高铁网、“六环”交通网规划建设, 加快构建“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普通省道路网。丰富岛内特色出行工具,针对高端自助游客群,支持游客购买房车、游艇、直升飞机、高档豪车等高端旅游交通工具进行自助游览。加大培育旅游租车集团,完善全省旅游环岛租车服务体系。

  鼓励旅行社、租车公司按需购买进口、高档、舒适的旅游客运车辆,丰富大巴车型种类。推动出台更加便利的出入 境管理政策,积极研究更大范围适用免签入境政策,逐步延长免签停留时间。优化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为商务人 员、邮轮游艇提供出入境通关便利。将入境游客免签入境 的渠道由旅行社邀请接待扩展为入境游客自行申报或通过 单位邀请接待免签入境。

  (4) 大力发展夜间旅游。

  拓展夜游休闲空间,支持海口骑楼老街等特色街区增设 24 小时门店,培育一批夜间市集、夜游集聚区,推出风格各异、环境友好的夜间美食街、酒吧街,打造通宵营业 集聚区。丰富夜间娱乐,在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等地 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夜间演艺,鼓励音乐周、戏剧周、街头艺人周、艺术节等项目开展夜间活动,支持三亚湾、凤凰岛等商圈、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展啤酒狂欢节、假期狂欢季、 深夜购物不打烊、夜间市集等夜间促销活动,举办夜间时尚走秀、时尚展览、新品首发等活动。升级夜游配套,针对海口骑楼老街、三亚中央商务区、儋州海花岛等场所进 行夜景提升,强化夜间停车、夜间公共交通、夜间节会活 动的信息引导,完善夜间活动个性化推荐功能服务,增设 夜间分时停车位、优化夜间停车收费标准,提升夜间旅游安全保障。打造夜游品牌,激励各类经营主体拓展夜游项目,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申报夜间经济示范点,实施评 选、奖励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发展夜游经济,鼓励主要 城区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夜间景观,推出夜间演艺、夜间娱乐、品牌夜市等示范项目。打造集夜间美食、购物和娱 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和夜间旅游消费业态集聚区, 形成海南旅游新供给。

  (二)加强“旅游+”融合互促。

  1. 加快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露营旅游。

  进一步加大对自驾车房车露营旅游发展的政策引导, 创建“等级自驾游目的地”“等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十四 五”期间,依托旅游公路,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在海口、三亚、儋州、万宁、琼中等市县建设若干综合营地 和精品营地,实现新增自驾车房车露营地10-20 家,其中4C级和 5C 级 3-5 家,切实提升全省自驾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自驾游房车露营地周边的旅游产品供给。

  2. 加快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研学旅游。

  丰富生态和文化研学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景区、文化 场馆、花卉树木产业园、农业园和各类自然公园等景区景 点丰富研学旅游功能。强化科技和工业研学旅游产品,依 托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昌江核电站等特色园区 和基地,构建国际化科技和工业研学旅游合作共享平台。 开发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依托母瑞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和 百里百村,做大红色研学旅游。

  3. 加快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科技旅游。

  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观光旅游,依托三亚崖州科技城、 文昌航天主题公园,增加夜游观光项目,延伸开发航天主 题度假酒店、主题餐厅、主题商店、主题商品。加快实现 深海深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水平发展航天 科技产业园。

  4. 加快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工业旅游。

  积极发展以海口英利工业旅游小镇为代表的新能源旅游,以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房车、越野和户外运动装备、 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为代表的体育装备制造业旅游产 品。策划联动旅游线路,在全省信息产业园、动漫软件园、 农产品加工园等产业园区中融入旅游元素,大力打造以新兴工业观光为重点的工业旅游线路。

  (三)强化需求侧宣传引导。

  1. 树立整体旅游品牌。

  将海南作为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营销,树立全省旅游整体品牌,进一步深化“阳光海南 度假天堂”品牌影响力,突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世界最大自由贸易港”等海南独有的品牌优势。打造海南健康游欢乐购品牌新形象,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度假天堂、康养天 堂、购物天堂和会展高地,初步建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针对境外市场扩大海南旅游知名度,加强建立“All The Sun All The Fun”宣传口号与海南旅游的联系,适时研究推出更具境外游客号召力的宣传口号。

  2. 创新宣传营销方式。

  开展主题联合营销推广,围绕海南健康游欢乐购总主题,探索分阶段、设定分主题进行联合营销推广。针对春 节后选择错峰休假的消费人群,开展购物旅游、康养旅游 等方面的专题联合营销推广活动。针对暑期家庭亲子游群 体,推出研学旅游专题联合营销推广活动。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联合营销推广。利用热播影视剧借势营销,打造海南“互联网+影视+旅游”IP,借助在海南拍摄热播影视剧,探索通过明星效应、事件策划、 破圈营销、互动传播等手段,围绕影视剧开展宣传营销策 划活动,紧密结合剧情打造海南旅游网红打卡点,推广海南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旅游宣传矩阵,加大与新媒体、主流 OTA 平台的深度合作,推动事件营销与流量营销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配合线上线下主题活动, 借助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宣传方式,激活全岛旅游消费各个环节。联合银行、航空公司等企业进行“旅游+”跨界合作,面向银行信用卡客户举办“魅力海南旅游节”营销推广活动,联合航空公司推出“机票+酒店”航空套票产品,通过银 行信用卡主题营销、航空公司会员促销活动等方式,聚焦 中高端净值人群的精准营销。同时借助我省举办的各大体 育赛事活动资源,通过软植入的方式进行跨界合作推广。

  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市县旅游资源,建立全省旅游文化体育节庆活动统计应用系统,引导各项重要节庆活动有 序举办,实现全省上下联动,共同打造特色鲜明、极具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节庆品牌。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发动在琼

  留学生、在琼生活工作的外籍人士、海外华侨、海外传播官,精选网络旅行达人、时尚达人、摄影达人等大 V,以及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海外媒体推广,特别是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及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营销。邀请境外旅行商、媒体来琼考察。 加强与香港、新加坡等地线路互通、客源互送。整合外宣渠道,进行商务交流。依托海南国际传播体系中所有已布局的对外传播平台,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拓展交流合作。依托海南各市县的友好城市开展旅游营销。

  3. 提升活动营销效果。

  策划举办一批特色旅游营销活动,让营销活动的线上 体验和线下消费相结合、本土文化和国际时尚相结合、品 牌传播和文旅消费相结合,提升海南旅游市场影响力和旅游消费吸引。


专栏 11 旅游宣传营销强化工程

打造一批高水准文化旅游及会展活动:包括海南国际旅游出行博览会、国际创新药械展、海南三月三节庆活动、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海南非遗购物节、东坡

文化节、冼夫人文化节、南洋文化节、换花节、七仙温泉嬉水节、潭门赶海节、万宁/陵水中华龙舟大赛等。


  (四)推进旅游全域化升级。

  1. 加快示范区建设,打造海南全域“大景区”。

  加强对各市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根据 国家关于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创建要求,力争全省除三沙外 18 个市县中的 70%(即 13 个市县)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落实琼海市、文昌市、万宁市、东方市、五指山 市、乐东黎族自治县、定安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海口市、 三亚市、儋州市创建地市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鼓励各市县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评估辅导,着力提高创建成功率。

  2. 强化旅游交通联动,实现“处处有旅游”。

  (1) 强化旅游交通的连接功能。

  加快建设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串联沿线景区景点,塑造公路景观,打造“交通+旅游”公路景区。各市县特别是中西部市县要加快推进与外部连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通景公路、乡村旅游公路、旅游连接线等内部交通网络。

  (2) 丰富公共交通的旅游功能。

  在环岛旅游公路及其他主要旅游廊道沿途科学规划一 批特色旅游服务区和自驾车房车营地。依托旅游区资源特色,设置旅游骑行道、旅游步行道等旅游慢行系统,在文 昌风车海岸、东方-乐东段田园旅游路等路段,结合当地特 色形成慢行道体验。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行行搞旅游”。

  以打造良好的游览环境为目标,为游客提供安全、快 捷、便利的旅游服务,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升级交通、住宿、景区、城市基础设施 的旅游功能与服务效能,做到各行各业搞旅游,各行各业 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环境,优化旅游服务。

  (1) 改善全省交通设施。

  新建和升级机场、码头、港口、重要交通道路、车站 等重要基础配套设施,破除游客进出岛以及内部交通的瓶颈。

  (2)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进旅游标识标牌改造工程,完善景区、酒店、民宿等公共场所的多语种标识标牌建设,按照国际标准,实现 高A级旅游景区、高星级宾馆酒店、高等级民宿的多语种标识标牌服务全覆盖。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加快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点建设,加强旅游服务中心三级体 系建设,原则上每个市、县配置一个旅游服务中心。积极 推进海口机场改扩建和三亚新机场建设工作,打造面向航空出行游客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对陈旧老化的旅游厕所升级改造,实现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的厕所全部达到标准,加强各市县旅游厕所日常化管理。完善应急服务设施,参照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标准,配备多语种服务的急救车、急救直升机、 紧急救援设施,完善应急救援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停车配套,在重要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和游客集散重点区域,设置生态停车场、立体停车场,配套面向自驾游客群的智慧停车系统、充电桩设施、餐饮服务点等。

  五、建设文化强省 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

  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先 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世界文化艺术品交易基地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彰显 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为目标,在文化产业事业方面, 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创新非遗保护传承、繁荣艺术创 作生产、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等举 措,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 化自信,释放海南文化的魅力。

  (一)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

  1. 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夯实不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持续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5工作,基本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濒危文物抢救性保护, 开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险情排查,对存在险情的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加强革命文物保护,落实《海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 年)》,鼓励列入琼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市县做好革命文物的 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

  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强可移动文物修复,继续实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有序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完成 馆藏珍贵文物的病害分析与健康评估工作,建立馆藏文物

  保护修复基础资料数据库。完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实“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

  施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在文物 收藏较为集中的博物馆,建设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环境调控系统和专有装置。开展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完整保存文物及相关信息,多渠道推 广和传播文物资源。不断推进文物征集工作,扩大征集区 域范围,制定征集目标,加强海南本土近现代文物和艺术品的征集力度,开展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物征集活动。放宽文物行业领域准入,对海南文物商店设立审批实行告知承诺管理。支持设立市场化运营的文物修复、保护和鉴定研究机构。大力发展文物修复和鉴定等领域职 业教育,对仅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批以及技工学校设立审批,实行告知承诺管理。积极推进大五指山世界双遗产申报工作。积极推进双 世遗申请工作,将五指山及以五指山为核心的黎族文化区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 化遗产双遗产名录。

  加强考古研究工作。重视考古价值,积极推动开展重点产业园区区域范围内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影响评估。常 态化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巡查,推进水下文物保护区的划 定、公布工作,建设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资料库,加强 海南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工作。


专栏 12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

1. 重点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开展海口、三亚、儋州、琼海、文昌等市县

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抢救保护。

2. 琼崖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项目:推动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三亚市吉阳区、海棠区、崖州区,儋州市,琼海市,文昌市, 万宁市,东方市,五指山市,澄迈县,临高县,定安县,陵水黎族自治县,

            

昌江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地修缮开放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3.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开展海口市珠崖岭城址、万宁湾仔头史前遗
            址、东方市付龙园遗址(荣村遗址)、琼中明代水会所城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开展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与保护工作,探索在相关海域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和建设海洋历史文化遗址公园。


  2. 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

  逐步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国有博物馆建设,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及博物馆群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政策。开展海南特色文化博物馆建设, 加快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落实博物馆藏品和展览备案制度,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机制,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管理制度。改善博物馆服务设施和接待条件,提升博物馆国际化服务水平。加快完成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二期建设工作。推动建立馆藏文物共享机制,建立省级博物馆与市县级博物馆借展、联展、巡展合作机制。

  加强高品质博物馆对外交流。着力推进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馆际交流和对外交流。鼓励海南省博物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高品质博物馆,加强与国内外顶级博物馆的高层对话、展览合作、数字化合作和人员交流培养,促进全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海南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专栏 13 博物馆建设与服务升级工程

1.重点博物馆建设项目:继续推进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二期建设。鼓励

三沙、万宁、五指山等市新建博物馆,海口、三亚、琼海、白沙等市扩建

博物馆。

            

     2.海南特色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支持海南华侨博物馆、疍家文化博
            物馆、琼中山兰(酒)文化博物馆建设。
                 3.非国有博物馆集群建设项目:推进海口、三亚、儋州非国有博物馆群建设。
                 4.数字博物馆建设试点项目:继续推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
            5.博物馆服务设施和接待条件提升项目:省级博物馆增设(更新)多
            语言自助语音导览设备,新增免费外语讲解服务场次。各级博物馆内增设外语公示标志。


  3. 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

  延伸博物馆展览与出版功能,充分发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展示平台作用,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物陈列展览、图书等。改进提升一批市县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推动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鼓励有条件的 文博单位实施中小学生免票与义务讲解。

  4. 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和执法。

  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建 立并公布安全责任清单。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推进文博单位安防、消防、防雷等安全防护设施 建设。加强日常检查巡查,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收藏 单位的日常安全巡查及专项检查,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掘、盗窃、倒卖、走私、水下文物盗采等违法行为。 加强文物执法督察,健全监管执法体系,坚持文物安全专项行动和常态监管相结合,适时建设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 台。加强社会监督,鼓励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积极参与文物安全监督管理,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强化监督 检查地方政府履行文物保护责任情况,督察督办重大文物 违法犯罪案件办理和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处理工作。

  (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 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推行非物质文化系统性保护、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支持全省新建改建一批非遗展示、体验 中心,各市县持续推进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持续 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中国民间文 艺之乡和海南民间文艺之乡认定命名工作。支持行业、企 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设立非物质 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习场所。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进度。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代表剧(节)目、仪式规程等信息。推进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资料库建设、 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征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等工作。

  2.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持续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通过旅游的方式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服务人民群众。打造“非遗+公共文化+旅游”文旅综合体验区,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优势资源,推出特色 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开展“非遗进夜市”活动, 通过非遗表演、非遗互动与非遗体验,打造海南特色的夜 市文化。

  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和“非遗+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椰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鼓励高校、 企业和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探索“非遗+乡村振兴”模式,鼓励各市县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鼓励各企业、单位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融合发展。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和支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专家参与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工作坊、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鼓励高校因地制宜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编制相关教学材料。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建设融合发展。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改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条件和实践环境,保护和培育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


专栏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

1.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

2. 传统工艺振兴示范项目:推进东方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保亭传统工艺工作站与相关合作社以及传习所开展产品研发培训工作。鼓励各市县利用自身平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展示展销活动。

3. 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项目:加快推进东方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

白沙黎族自治县申报国家级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五指山市、琼中县申报省级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鼓励其他市县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3. 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途径。

  充分利用重大节庆进行传播。高起点策划、高质量举办“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组织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 遗购物节”“万人竹竿舞”“儋州调声文化节”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宣传展示活动,持续开展海南黎族织锦大赛、海南民间 传统技艺大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赛事活动。

  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开发一批以琼剧、儋州调声、木偶戏等传统艺术为代表的云演艺作品。对接“快手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头人计 划”“抖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伙人计划”等线上媒体活动,培养“直播达人”和“网络大 V”。加强与视频网站合作,通过参与综艺节目拍摄,集结一批流量明星宣传推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

  强化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 名录项目的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

  持续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开展以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为重点,以代表性传承人、中青年传承 人群为主要对象的研习、研究和培训活动。有效推进师徒 传承、群体传承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鼓励支持代表性 传承人申办国家艺术基金及参与人力社保部门举办的相关 培训活动。

  (三)繁荣艺术创作和生产。

  1. 加强艺术创作引导。

  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作规划为先导,引导广大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艺创作。

  突出主题活动。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等主题活动,科学规划艺术创作,大力推动主题创作。

  2. 促进优秀艺术作品创作。

  扶持传统艺术创新发展。实施戏曲振兴工程,鼓励对琼剧等地方戏曲进行改编和艺术提升,创作一批既有传统 风格又有现代表现手法的文艺作品。

  打造现实题材艺术精品。实施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聚焦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实际,推出一批反映海南时代风貌、 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现实题材文艺精品。

  鼓励网络文艺精品创作。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优秀作品。


专栏 15 艺术作品创作工程

1. 琼剧传承资料出版项目:出版发行《琼剧传统唱腔大全》《老一辈琼剧艺术家演唱、表演音像集锦》《琼剧志》,为编撰《琼剧大典》奠定基础。

2.艺术精品创作项目:十四五期间,全省创作和复排优秀剧目 20 台左

右(新创优秀剧目 15 台左右,新创海南特色歌舞类剧目 5 台),力争 1-2 达到国家级奖项水平。


  3. 加强艺术精品推广与市场转化。

  推动艺术精品“走下去”。创新实施惠民演出“三个一”计划,继续做好海南戏院“周末剧场”文化品牌的惠民演出工作。继续在全省推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巡演活动, 继续在全省推进“戏曲艺术进校园”及禁毒、乡村振兴等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巡演活动。继续办好博鳌亚洲论坛文艺演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合唱节、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等相关节庆演艺活动。

  推动艺术精品“走出去”。发挥重大艺术活动的传播推广作用,继续办好国际旅游岛欢乐节艺术演艺周、海南省 艺术节、海南“三月三”节庆活动、海南省琼剧春节晚会等重大艺术活动。瞄准全国重要的赛事活动,力争在全国艺术 赛事活动评比中创造佳绩。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艺术交流,在推广海南本土精品艺术的同时,引入沿线国家精品艺术。

  推动艺术精品市场化发展。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

  引导国有文艺院团、国有剧场与社会各方力量打造舞台艺 术精品演出院线,探索艺术精品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旅游街区和旅游景区开展驻场演出。


专栏 16 艺术精品推广与市场转化工程

1.惠民演出三个一计划:每年组织全省职业文艺院团送戏下乡不少于

360 场、每季度引进省外精品剧目来琼演出不少于 1 场、每月安排省内优秀剧

目进剧院演出 1 场。

2. 重大艺术活动文艺精品传播推广项目:博鳌亚洲论坛欢迎宴会文艺演出、国际旅游岛欢乐节艺术演艺周、海南省艺术节、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海南省琼剧春节晚会等重大艺术活动。

3. 艺术精品市场化项目:《黎族家园》《秋菊传奇》《冼夫人》《东坡

海南》《圆梦》等。

4. 全国艺术赛事活动评奖展演项目: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戏剧梅花奖等全国艺术赛事活动。


  4. 加大文艺创作配套支撑。

  提高艺术科研水平。集中力量支持文化研究人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和旅游 研究项目等科研课题,用活海南省艺术研究所,推动形成 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文化艺术智库为 一体的文化艺术科研机构。

  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整合优秀艺术作品资源,以建立艺术作品库为支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艺术作品评 价体系。整合报纸等主流媒体开设艺术评论栏目,加强艺 术评论工作,培养艺术评论人才。

  研究设立海南省艺术基金。对标国家艺术基金,研究设立海南省艺术基金,组织开展、扶持、资助和奖励艺术 创作活动,组织专家队伍对艺术项目提供专业指导。

  (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1. 加快发展文化批发和零售业。

  建设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引入艺术品行业的展览、交易、拍卖等国际规则,组建中国海南国际文物 艺术品交易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艺术品和符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可交易文物提供开放、专业、便捷、高效的国际化交易平台。发展以艺术品交易为主的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依托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建立起国际权威的文化艺术品收藏、交易、流转数据库,成 为立足海南、联通全国、影响世界的千亿级艺术品国际交易平台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选址工作,开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 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 做强文化演艺娱乐和节庆会展产业。

  高质量发展文化演艺。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演艺团体和经纪机构,打造世界街头艺人基地。打造演艺主题 公园、演艺小镇,推动设立演艺集团总部基地。挖掘海南 传统特色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少数民族黎苗族文化等, 创新推出 1-3 台体验性、沉浸式主题演出。

  做大夜间文化休闲。发挥海南气候优势,精准对接文化休闲需求,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剧 场、景区景点、商业街区等延长经营时间,培育打造博物 馆夜游、景区夜游、深夜书店、夜间曲艺演出、夜间文创 集市等一批夜游夜览夜市产品。

  大力打造品牌节庆会展活动。将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等打造成国际节庆会展活动品牌。 做强本土品牌节庆,纳入一批具有鲜明海南本土文化特色、 有传承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活动。

  3. 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和数字文化产业。

  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活化利用黎锦、黎陶、苗绣、椰雕、黎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作生产文创商品。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建立研发机构,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海南文创产品的开发。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在保证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将自有空间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 鼓励在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地开设专卖店或代售点。鼓励各市县建设若干个文创商品制造、包装设计、 广告推广等服务类型文创产业园。

  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

  务,鼓励创作弘扬海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漫 游戏产品和动漫游戏衍生产品,引导促进动漫游戏会展、 电竞赛事和电竞直播发展。发展数字艺术展示产业,鼓励 历史文化街区等传统文化场所打造海南文化主题数字艺术 展示品牌活动和展示项目。打造数字文创节,以数字化、 科技化互动为核心,集结游戏、电竞、动漫、影业等多领 域 IP 和优质数字文创内容,打造大型数字文创体验盛宴。

  4. 创新完善文化市场环境。

  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坚持“抓大托中扶小”统筹发力,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 相互促进的产业组织体系。培育综合性龙头文化企业,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境外机构落户海南。支持海南推进总部 基地建设,鼓励跨国企业、国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海南设立国际总部和区域总部。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数字文化艺术、影视制作等外向型文化企业。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和小微文 化企业发展,出台奖补扶持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推出消费惠民措施,落实带薪 休假、错峰休假、弹性工作制度等假期制度。提高消费便 捷程度,将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打造群众身边的

  文化消费网点。完善博物馆、美术馆、演出场所等消费配 套设施。引导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 二维码验票。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 覆盖水平。提升入境旅游环境,加强入境旅游产品开发和 宣传推介,提升相关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提高入境游客消费便利性。推进消费试点示范,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形成若干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经验模 式,探索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培育壮大 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五)推进文化文物和旅游融合。

  1. 打造一批精品文旅项目。

  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鼓 励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以文化资源为重要载体,大力规划开 发文化旅游产品,鼓励文博单位创建A 级旅游景区。以高A级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鼓励建设具有 一定空间规模的文化体验园。以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 儿园、公共文化机构、城市社区等为目标,建设技术含量 高、传播力强的文化体验馆,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文 化传承传播、大众学习鉴赏的重要场所。

  2. 开发一批文旅精品线路。

  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游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农垦文化、闯海人文化、花梨沉香文化内涵, 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线路。进一步扩大儋州东坡书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塑造海南文化旅游品牌。

  3. 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

  高水平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明确园区旅游功能定位 和旅游发展方向,优化园区旅游功能布局。积极推进各市 县旅游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4. 培育一批文化体育融合项目。

  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体育产业繁荣 发展。传承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培育少数 民族体育运动特色村寨,持续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5. 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

  加强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推动有条件的国 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A级景区,扩大“文物+旅游”消费。加强文物展示,继续推进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海洋文化遗产、史前时代遗址、琼崖纵队革命 文物等的展示利用工作。活化利用遗址遗迹,加快对历史 文化景区的升级改造和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的修复,打造一批具有海南遗址遗迹特色的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 美丽村庄。建设“文物+旅游”亮点项目,继续实施“文物+旅 游”行动工程,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打造落笔洞遗址、崖州古城、东坡书院等一批“文物+旅游”亮点项目, 完善文物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优化信息化服务供给,形成

  “文物+旅游”服务体系。

  (六)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

  1. 搭建文化交流传播推广平台。

  强化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 有计划地通过国际化的短视频网站、社交网络、预定网站、 照片分享网站、评论网站等多元渠道扩大海南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定期发布海南文化内容,注重向海外年轻一代展现海南文化独特魅力。

  2. 扩大国际机构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和联合国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争取 全球重要文化艺术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际知 名艺术节在海南举办活动。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 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海外华文学校等驻外机构合作。

  3. 深化重点地区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

  设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论坛,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 节,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

  开展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以邮轮旅游、海洋渔业开发和保护为主轴,以民生工程、民意工程项目为抓手,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支持、 人文交流开展务实合作。

  深化国际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日本兵库县、韩国济州、奥地利萨尔茨堡等国际友好城市常态化联系合 作,开展海南文化主题演出、艺术展览、旅游推介、文化 艺术周等交流合作。针对上述重点地区持续开展海南文化 “走出去”活动,积极落实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春节文 化走出去”要求,鼓励各类文艺院团主动“走出去”开展海外 巡演、巡展。

  4. 持续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华侨亲缘文化交流。做大做强“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世界海南青年大会”和“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等侨务品牌活动。

  积极推进民间文化交流。围绕冼夫人、伏波将军、水尾圣娘、108 兄弟公等,加强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东亚、东南亚文化圈的民间 文化交流。

  加强生态环保文化发展。在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基础上,丰富生态环保文化基础、生态环保文化发展的对外交流合 作工作。

  六、把握正确导向 谋划广电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动精品广电内容建设、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效能、 推进广电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智慧广电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谋划构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贸港标杆的“展示 窗口”,南海区域高新视听产品最集聚、国内外节目交流最 活跃的“国际窗口”,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窗口”,充分赋能智慧海南发展的“服务窗口”。

  (一)大力推动精品内容建设。

  1. 强化选题规划,加强主流舆论宣传。

  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内容为根本, 围绕重大主题主线,聚焦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题材,开展重点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选题规划, 加强创作生产方向引导,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和精神高度,提高原创精品内容生产能力。密切结合海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完善社会主流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

  2. 加强精品内容生产,优化视听体验。

  充分发挥海南文化、旅游和体育优势,持续发力特色精 品内容建设,加强海南特色品牌培育,形成谋划一批、创作 一批、储备一批、播放一批和可选择、可掌控、可调度的良 性发展格局,打造海南特色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建设 面向全国的音视频传播中心。统筹考虑短视频、竖屏节目等 新型业态,结合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不同表现形式, 加强高新视听内容供给,提供沉浸式、交互式视听体验。

  3. 推进国际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有序推动境内外优质节目交流平台建设,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促进国际文化双向交流和繁荣发展。


专栏 17 精品内容建设工程

1. 电视剧精品工程: 围绕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全面建成小康社

乡村振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题材,开展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形成谋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播放一批的电视剧创作生产格局。

2.节目精品工程:推进面向移动端“5G 自贸港频道建设,开展海南自由

贸易港、党建、健康生活、海洋 4K/VR 慢直播、热带海岛秀等特色综艺节目建设。引进一批全国顶级 IP 综艺项目,转化为海南对外宣传的传播载体,有序推进境外优质内容汇聚。

3.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评优推优工程: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

目评优推优专家库,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评优推优活动。

4. 全媒体传播工程:在融媒体云平台基础上,打造以内容生产、管理分

发服务为核心的全媒体发布云平台,形成新型媒体传播矩阵,快速实现“PC

+手机站+微网站+小程序+APP”等多平台个性化发布。


  (二)深入推进广电产业发展。

  1. 鼓励集中集约发展,充分发挥产业聚合效力。

  推进广播电视事业产业融合,积极培育壮大广播电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以海南为核心的影视产业基地, 打造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宣传,吸引影视娱乐企业来琼投资拍摄,汇聚头部影视文化企业和综艺节目专业团队等落户海南。办好海南电视剧产业高峰论坛,推动影视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海南影视岛。

  2. 加强业态创新和资源整合,提升产业效能。

  探索融媒体产品工作室模式,鼓励内容版权交易,创新产品交易形态,丰富品牌活动,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展会(节)建设,培育海南特色产业合作竞争新平台,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风向标。


专栏 18 业态创新和资源整合工程

1. 国际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会展工程:探索大型广播电视展会(

地海南,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头部主播等进行新兴业态分享。

2. 产业集群工程:在海南省北部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新技术产业

园,推动广播电视技术创新;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产业基地。

3. 节目走出去工程:扩大信号传输覆盖范围,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强化节目译制能力,深化国内外节目交流,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海外落地。

4. 影视产业基地工程:科学引导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质资源、优势产

业、优秀企业集中集约发展,建立健全影视产业基地运营管理机制。

5. 影视服务中心工程:打造具备项目孵化、技术研发、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功能的海南影视服务中心,广泛吸纳泛文化类产业企业入驻。

6.       国家影视奖项评选活动引进工程:积极与国家影视评奖单位对接,建立合作新机制,吸引如飞天、星光奖等国家影视奖项评选活动落地海南。


  (三)探索广电与旅游文体协同。

  1. 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融合服务水平。

  优化无线、有线、卫星信息服务,完善智能终端服务 网络,协同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提高基层公共 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结合旅游景区、历史 文化遗迹等区域特点,提供泛视听智慧化应用服务,促进 文化旅游服务格局进一步升级。结合广电 5G 建设,推进体育场馆网络升级改造,加强体育赛事直播信号采集传输能 力,提高体育场馆网络服务水平。打造外语节目专区,加 强海南特色和精品内容国际化传播创新。

  2. 创新融合服务模式,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区。

  开发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对旅游景区、传统文物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呈现,营造沉浸 式互动体验环境。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动体育赛事“采编播”全流程优化,提高体育赛事云转播能力。顺应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与旅游、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大趋势,加强市场 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品质的广播电 视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支撑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专栏 19 广电与旅游文体协同工程

1. 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融合发展工程: 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 建设

5G+4K+VR 智慧广电产业平台,推进智慧广电和旅游文化体育的融合,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智慧文旅、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典型模式。推动旅游景区、博物馆、主题公园、文旅小镇、特色乡村等开展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数字展厅,拓展智慧广电+乡村旅游”“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模式,开发沉浸式旅游文化产品;开展水下 4K/VR 慢直播、线上演艺、线上展览等活动,打造足不出户的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提升海南旅游影响力,拉动旅游消费规模和潜力。

2.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加强有线、地面、卫星信息服务,扩大信号

覆盖,开展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智能终端配备,在旅游文化景区开展移动智能信息指引服务。推进体育赛事场馆有线广播电视机房、管道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力保障体育赛事信息服务需求。

3. 体育赛事云转播工程:搭建体育赛事云转播平台,挖掘和释放海南民

间体育赛事产能,如沙滩足球、水上运动等低成本转播的需要。推进体育赛事采编播全流程云化、IP 化进程,包括远程直播信号采集传输、节目制

作、融合分发、安播管控等环节,创新体育赛事转播服务模式。


  

  七、事业产业并举 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立足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全国体育改革先行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的核心目标,立足 自由贸易港发展愿景,用好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特体育资源,用好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特殊政策,在政府主导下,积极推进体育改革发展,充分释放社会、市场活力, 通过国际化、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引入国际国内资本,逐步形成集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产业为一体的融合型体育发展模式,逐步把海南打造成为国际级的体育训练基地、转训基地、赛事中心,推动形成 政府指导有力、市场规范有序、全民互动参与、组织科学 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海南体育发展新格局。

  (一)全面提升体育事业水平。

  1. 全面落实国家战略,提升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丰富群众体育健身产品供给。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全 民健身活动,鼓励各市县大力发展传统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海南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海南三对三篮球联赛、海南武 术公开赛、体育下乡等丰富多样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大力 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支持举办足球、篮球、排 球等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重点打造高尔夫、马 拉松、自行车、帆船、帆板、冲浪、沙滩运动等品牌体育 赛事。争取到 2025 年,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群众体育赛事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体育赛事,提升海南整体体育品牌影响力。发挥品牌赛事引领作用,持续办好海南高尔夫公开赛、海南三亚马拉松赛、国际汽联 电动方程式世锦赛等系列品牌赛事。在沙滩运动集聚城市 开展多种形式、不同主题的“沙滩运动嘉年华”活动,促进沙滩运动形成“一市县一品一特色”。持续培育特色赛事,支持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开展登山、徒步、露营、热 带雨林穿越等休闲体育运动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休闲体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扶持推广海南少数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积极培育龙舟、陀螺、射弩、打狗归坡等民族民俗体育赛事活动,传 承弘扬海南黎族苗族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做强竹竿舞、渡水腰舟、赛龙舟、武术等品牌民俗项目。通过举办海南少 数民族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节庆活动,形成特 色品牌。

  进一步营造崇尚体育健身氛围。加大终身体育参与和运动促进健康理念的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开展体质健康与健身知识普及,如广场舞、排球、篮球、象棋、桥牌等, 养成常态化的大众健身习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及保障机 制,鼓励市民参加 1-2 项健身活动,制定专业和业余相统一的运动等级标准,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以举办全民健身 系列公开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多 角度宣传体育休闲,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创新全民健身理念。


专栏 20 群众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加强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打造:提升海南高尔夫公开赛、海南三亚马拉松

赛、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海南亲水运动季、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等系列品牌赛事;逐步引进国际、国内适应海南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体育赛事,打造水上、山地、雨林、滨海、自行车、徒步等新颖而群众化的体育项目;积极推广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竹竿舞、渡水腰舟、赛龙舟、

武术等品牌民俗项目。


  2. 深化竞技体育改革,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创建一核多点南方国家训练基地。以建设国家南方训练基地为抓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海南特色,打造一核多点、一城一品、一馆多用、体教融合、 体医结合、体旅融合的体育综合体。力争新建国家级琼中女足基地(含足球学校等)、五指山自行车基地、东方航空运动基地、东方海钓基地、文昌长驰手曲棒垒基地、琼海棒垒球和击剑基地、昌江围棋基地、保亭极限运动基地等。

  引入国际国内资本,形成单个项目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在每个城市打造一个体育重点品牌、一个国家级比赛场馆、多个训练场地,形成教育、培训、体能康复等配套完善的体教融合学校,满足多支队伍同时驻训, 多支队伍同时转训,教学培训与青训完美契合的体育综合体,形成常训常赛,不同城市不同风格的体育环境,解决资源同质化的问题,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级的体育训练基地、转训基地、赛事中心。

  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开展科研合作。通过与引进的国际单项运动组织开展深度合作,获得各单项运动的顶级 教学资源,与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合作,从高度、深度、 广度出发,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开展体育职业培训,培养 高水平从业人员、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执行人才,从而 使海南体育教育与世界同步。

  深化竞技体育改革,创新推动协调发展。鼓励市县、高校、企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力量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 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促进海南竞技体育快 速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目标明确、责任 到位、措施得当、管理规范、评价有据、奖罚分明的竞技 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化项目结构,做好重大赛事的备战与参赛工作。强化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在冲浪、高尔夫、举重、拳击等海 南优势项目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加强田径、沙滩排球、 跆拳道等传统项目发展。积极探索省队市(县)办、协会 办、俱乐部办等多种形式的省级运动队办队路径。狠抓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保障。加强体育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优化科研服务功能,建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以重大比赛 为导向的“训、科、医、教”一体化管理模式。

  做好重大赛事筹办创办工作,培育本土品牌赛事。做好重大赛事筹办创办工作,全力创办首届世界水上运动会, 积极筹办 2022 年第六届海南省运动会,全力筹办好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2023 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培育本土品牌赛事,全面提升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拉力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海南万宁国际冲浪赛等海南主要品牌赛事的社会影响力,重点打造沙滩排球、帆船、帆板、冲浪、拳击、国际象棋等职业化体育赛事品牌。设立海南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根据综合评估给予重点扶持。着力打造景观体育赛事、冬训体育赛事、海岛体育赛事和体育博彩体育赛事。

  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机构设置,配备足够教师,为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及 高职体育教育提供保障。继续完善运动员收入分配、激励 保障机制。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加强职业转换 辅导和技能培训,依托全民健身服务、青少年体育、健康 培训、体育产业机构,为运动员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长期合作,提升职业赛事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以职业赛、青少年赛、业余赛为主,以巡回推广赛、配套活动为辅的赛事体系,以品牌体育赛事为核 心,培育职业体育赛事和职业体育俱乐部。促进各市县形成“一市一赛”格局,逐步打造出海南独有的高水平国际化赛事。

  推动海南足球事业良性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足球学院南方分院建设。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足球俱乐部,进一步提高足球人口比例。强化足球教练和后备人才培养,建成国家重要的足球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优化全省各类足球场地设施,吸引众多国内外职业球队来琼冬训。加强与“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博鳌亚洲论坛体 育分论坛等相关活动平台和资源,助力海南国际足球交流基地建设。


专栏 21 竞技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1.提升竞技体育成绩:2021 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确保夺金,2022 年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力争金牌,2024 年巴黎奥运会确保取得参赛资格,2025 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取得大突破。

2. 做好重大赛事创(筹)办工作和品牌赛事培育:全力创办首届世界水

上运动会,积极筹办 2022 年第六届海南省运动会,全力筹办好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2023 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提升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万宁国际冲浪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办赛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提升一带一路杯海口国际沙滩足球邀请赛、海口国际沙滩马拉松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的影响力。

3. 提升海南足球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各类足球场地设施,推动海口建

设国家级高水平足球训练基地,打造三亚、儋州、万宁、澄迈省级足球训练基地,建设琼中女足训练基地;支持成立不少于 100 家各级民间足球俱乐部;推进琼中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


  3.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开创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构建青少年体育发展新体系,实现青少年体育人才达标率、成材率、输送率“三率”提升。普遍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及参与意识,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体育活动条件改善、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完善。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青少年运动交流、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户外营地建设。健全青少年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青少年体育培训及体育中介 服务,开展青少年专项运动技能培训。

  基本形成海南特色体教融合体系。构建体教融合新模式,围绕“一城一品”的体育综合体,引进国内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以琼中女足为突破口,形成体教融合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新机制。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 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推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体系,搭建由省业余体校、市县级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普通中小学组成的训练网,打造省、市县二级学 生竞赛体系。深化竞赛体制机制改革,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构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上升通道。实施体教融合计划,全面实施“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建设,普及实施中小学生体育教程,积极推动户外运动进课堂,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开发新颖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开展足球、篮球、 排球、冲浪、徒步等特色化户外课程,竹竿舞、武术等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深化体育发展理念,全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活力。

  全力打造海南特色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体系。打造“营在海南”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品牌,以各类冬令营、夏 令营、假日营为载体,推动体育营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 参与,加强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创建、管理、运营、评价等方面工作的指导与支持,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建立一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做好中小学校内体育服务工作。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积极开展青少 年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构建特色体育产业体系。

  制定海南体育产业发展计划和政策,打造体育产业园 区,成立海南体育产业交易中心,创新体育产业国际化发 展模式。构建旅游、文化、商务、口岸等一体化一站式的 便捷服务通道,带动文化、体育、旅游及特色产业板块发 展,打造产业集群,丰富园区业态,确保体育产业发展的 高起点、高效率和高收益,利用产业发展盈利资金反哺体 育事业发展。

  1. 夯实体育本体产业基础。

  提升体育赛事规模与品牌影响力,打造以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等赛事为主,以生态四项6原创赛事、红色体育原创赛事等赛事为辅的体育 赛事产品。力争将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等赛事打造成为固定赛事,力争将 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等赛事永 久落户海南。打造专项体育休闲产品,构建以水上、滨海、 沙滩、越野、骑行、登山、马拉松、低空等运动为主题,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休闲公园、体育运动基地、户外精品线路为载体的常规化体育休闲产品。大力发展体育

  6 生态四项:是人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江河湖海、山地丛林和绿地公园中所进行的陆上、水上四项最基本的行进技能——游泳横渡、皮划艇、自行车、越野跑,并一次性连续完成的体育运动项目。

  训练培训产品,以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为依托,拓展体育冬训服务;形成以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 羽毛球、帆船、帆板、冲浪、高尔夫、拳击、跆拳道、举 重、沙滩排球、田径、游泳、潜水、海钓、攀岩、手球、 滑板、街舞、桥牌和传统武术项目等为主的专项体育俱乐 部产品;鼓励引进并持续推进国际体育机构落户海南。


专栏 22 体育本体产业重点项目

1. 提升类体育赛事竞演项目: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拉力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海南国际马拉松赛、海南万宁国际冲浪大赛、琼中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越山向海人车接力海南巅峰赛、海南国际象棋国际公开赛、国际海钓大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一带一路杯海口国际沙滩足球邀请赛、海口国际沙滩马拉松赛、儋州国际马拉松

赛、定安双雄争霸职业(中国区)拳王争霸赛、陵水沙滩马拉松赛、棋子湾中国围棋冠军邀请赛。

2. 策划类体育赛事竞演项目:国际铁人三项公开赛、世界水上运动会、

中国乡村运动比赛、生态四项原创赛事、红色体育原创赛事、中国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

3. 体育训练培训类项目: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网球

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帆船俱乐部、帆板俱乐部、冲浪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拳击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举重俱乐部、沙滩排球俱乐部、田径俱乐部、游泳俱乐部、铁人三项俱乐部、潜水俱乐部、海钓俱乐部、跳伞俱乐部、轮滑俱乐部、攀岩俱乐部、桥牌俱乐部。

4. 体育运动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基地;提升观澜

湖国际运动康复基地、日月湾冲浪基地、五指山体育训练基地、陵水分界洲潜水运动基地;新建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暨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海口国际滨海及海上运动示范基地、三亚国际滨海及海上运动示范基地、三亚低空飞行试点基地、文昌低空飞行试点基地、万宁正门岭滑翔伞基地乐东潜水基地、陵水红角岭滑翔伞基地、昌江潜水运动基地、琼中青少年足球运动康复基地、中国拳击协会白沙训练基地、中国登山协会白沙攀岩训练基地、中国现代五项运动协会白沙训练基地、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白沙训练基地、中国拳击协会白沙 MMA 综合格斗训练基地。


  2. 发展体育康养特色产业。

  巩固“健体型”运动健康路径,扶持健身、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田径等专项运动俱乐部,山地探险、定向越野、户外拓展、水域横渡等户外运动俱乐部,高尔夫、冲浪、帆船帆板、海钓、龙舟、低空飞行、攀岩等专项运动以及其他相关健身健康产业发展。

  打通“康体型”运动健康路径,结合海南黎族、苗族传统中医药资源,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重点针对“候鸟”群体以及亚健康群体,发展以水疗理疗、康复医疗、温泉瑜伽、森林氧吧、禅修度假、阳光海岛型慢性疾病运动康复中心为特色的海南康养产业。创新“科技型”运动健康路径,立足国家训练基地,依托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院等相关院校专业技术支撑,发展以运动医学、专业运动康复训练、 肌肉骨骼康复、水上运动防护为核心的专业化运动康复产 业体系。结合海口生物医药和转化医学基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医疗资源,重点研发关于运动损伤、监督监测、运动营养等一系列运动医学药品与服务产品,积极打造全国健康产业先行先试试验区。


专栏 23 体育康养产业重点项目

1.健体型项目:海口江东新区城市高端休闲运动示范区、琼海健康

运动旅游度假区、文昌乐骑乡村休闲运动区、陵水群英乡骑行健身区、昌江休闲运动区、昌江棋子湾休闲运动旅游区、琼中什寒乡村骑行健身区。

2.康体型项目:观澜湖国际运动康复基地、三亚中医院、三亚国际

友好中医疗养院、三亚南田温泉运动康复区、海棠湾·上工谷中医药康养特色小镇、三亚半岭生命健康休闲小镇、儋州蓝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松涛天湖疗养休闲生态园区、琼海官塘温泉健康养生小镇、万宁兴隆温泉养生旅游区、五指山山地运动基地、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南丽湖康体疗养体验式度假旅游区、乌坡南药养生风情小镇、陵水南平健康养生产业园、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保亭七仙岭温泉、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琼中东五指山仕阶温泉康氧小镇、琼中足球小镇、鹦哥岭户外运动基地、黎苗等民族医药健康产业园、慢性疾病运动康复中心、中医康养产业园。

3.科技型项目:海口生物医药和转化医学基地、三亚健康旅游示范

基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琼中乘坡河谷康养小镇、琼中飞水岭南药养生基地、南药产业园、气候治疗与特殊治疗中心、运动健康研究中心。


  3. 树立体育教育产业标杆。

  创新开设产业化非学历专项教育培训课程,探索建立中国体育商学院,以高净值商业精英群体为目标群体,提供高端化、品质化的运动课程。打造体育类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立运动科普研学基地,开发运动研学产品,开设潜水、冲浪、帆船、低空飞行、山地户外、铁人三项、攀岩、定向越野等专项运动精品认证课程,并推进完善其国际资格认证体系。加强与体育高校的合作,加快推进国 内外一流体育院校落户海南,开设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 打造新时代中国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研究的新高地。建立海南省体育智库,引进国内外顶尖体育人才共谋海南体育未来发展图景。强化“一核多点”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 地工作,结合海南“全岛同城、多规合一”等发展实际,推进“一核多点”打造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工作,其中“一核”位于海口,“多点”分布在全省各市县,形成各市县单项基地多点支撑、满足不同项目国家集训队冬训的格局,将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打造成为具备有效营收手段的、能吸引国外队伍集训的高水平训练基地以及体育对外高水平开放平台。


专栏 24 体育教育培训产业重点项目

1.体育教育培训项目:体育老年大学、沙滩运动学院、中国体育商学

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青少年(校园)足球培训学校、海南省体育智库、专项运动技术课程国际资格认证。

2. 户外科普研学项目:海南热带动植物园科普基地、东寨港红树林博物

馆、海南海洋生态考察基地、海口火山公园考察基地、海口体育科技体验中心、南天热带植物园科普基地、三亚体育科技体验中心、兴隆植物科普基地、五指山热带雨林科考基地、吊罗山科普基地、霸王岭科普基地、七仙岭热带雨林科普基地、百花岭热带雨林科普基地、黎母山科普基地。


  4. 培育体育文化消费产品。

  鼓励体育赛事直播平台、线上体育培训等新业态发展,发展体育综艺、直播、电竞、体育文化交流等项目,创新体育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体验。繁荣体育文化艺术 商业创作,以体育为主题内容,以小说、影视、音乐、话剧等文化作品为载体,将体育健身上升成为文化层面的上 层建筑。征集海南体育品牌形象,集中征集体育品牌形象LOGO,开发 VI 视觉系统,设计体育 IP 文创产品,推出海南体育礼物,开设海南体育纪念品专营店,强化海南体育品牌形象。 


专栏 25 体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1.文化艺术创作项目:体育影视作品拍摄基地、动感海南摄影大赛、原创体育音乐创作大赛、体育摄影大赛、海南体育赛事直播平台。

2.体育文化推广项目:海南体育 logo 征集大赛。

3. 少数民族体育传承项目:黎族苗族三月三体育文化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5. 抢占体育金融商贸先机。

  在海口、三亚、儋州、白沙等地建立大型体育用品免 税店,打造全国最大的体育免税中心,依托现有的海口机场免税店、海口日月广场店、三亚机场免税店、三亚海棠湾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 5 家免税店,加大体育用品销售的种类和规模。在儋州、白沙等地新建体育用品免税城,将海南打造成为体育购物天堂。加快发展体育中介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推广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体育旅游中介公司。探索设立海南国际体育产权 交易中心,建设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国家级海南国际电竞资产登记中心。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体育金融产品,开发卡路里银行、公里兑换、体育赛事金融理财等产品,完善体育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专栏 26 体育商贸金融产业重点项目

1. 体育免税店项目:海口体育免税店新建、提升、三亚体育免税店

(新建、提升、儋州体育免税商贸城(新建、琼海免税店(提升、白沙体育免税城(新建)。

2. 交易平台项目:海南国际体育产权交易中心、海南国际电竞资产登记

中心、海南自贸港体育产业集团。


  6. 打造国际体育会展高地。

  创新举办中国(海南)体育用品和装备进口博览会, 建立多个体育用品免税区。依托博鳌国际会展中心、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等海南国际会展资源,在现有会展 设施的基础上植入体育功能,建设以体育为主题的接待设 施,完善体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海口体育会展业发 展集群、博鳌体育会展产业集聚区。

  持续举办、承办博鳌亚洲论坛体育分论坛、海南国际 旅游装备博览会、海南进口体育用品装备博览会、海南国 际旅游岛休闲体育大会、海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论坛等国 际大型体育展会、高峰论坛、国际会议。参照博鳌亚洲论 坛体育分论坛的方式,组织举办海南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海南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中国(海南)国际海洋产业博览会等各大相关领域会议会展的分会。


专栏 27 体育会展业重点项目

体育会展项目:博鳌亚洲论坛体育分论坛、海南国际旅游装备博览会、

海南进口体育用品装备博览会、国际水上运动体育用品装备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论坛、琼中(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论坛、海南国际旅游岛

休闲体育大会、海口体育会展业发展集群、博鳌体育会展产业集聚区。


  7. 提档升级体育制造产业。

  大力发展体育装备制造业。充分运用自由贸易港相关免税政策,采取原料和市场均在海外,在自由港内生产加工的发展方式,建设多个体育产业园区,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打造海南体育装备品牌。

  积极培育运动器材制造业。围绕岛内冲浪基地、高尔夫球场及沿海地区的垂钓区等,培育发展高端滑水板、冲 浪板、帆板、高尔夫用具、钓鱼用具等运动器材制造。

  从“高端制造”到“高端智造”的崛起之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支持企业研发自行车、帆船、帆板等体育装备,提高航空航海模型、潜水装置等高端器材装备的 制造水平,打造技术密集型产业。

  


专栏 28 体育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体育工业产业园区: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东方临港产业园、临高金牌

港临港产业园、洋浦经济开发区。


  8. 创新体育彩票品类玩法。

  尝试探索体彩与精品赛事结合,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 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渠道体系,加快推进海南国际体育彩票娱乐体验区建设。深化公益公信品牌宣传,使体彩公益公信形象更加彰显。贯彻品牌宣传与产品营销的统筹思路,发挥各产品优势,统筹各 产品发展。

  (三)深化体育和旅游融合。

  1. 丰富体育旅游产品类型。

  明确“沙滩+水上”两大优先发展产品,丰富沙滩休闲运动类型,发展沙滩马拉松、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越野、沙滩摩托、沙滩卡巴迪等运动项目,并举办各类沙滩运动节。丰富水上休闲运动产品,发展帆船、帆板、潜水、 摩托艇、漂流、龙舟、皮划艇等水上项目,开设水上运动培训基地,做大做强以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为引领的系列水上赛事。重点开发八大产品体系,一是全力发展滨海体育休闲龙头产品;二是扶持发展以竹竿舞、渡水腰舟、赛龙舟、武术等项目为主的体育民俗产品;三是规范发展以热带雨林探险、定向运动、海洋探险、登山探险、野外 生存为主的体育探险产品;四是大力发展以运动康复基地、 疗养休闲生态园区、国家级健身步道、康体疗养体验式度假旅游区、养生风情小镇为主的体育健康产品;五是创新发展以体育科普基地、科技体验中心为载体的体育科技科普产品;六是适度发展以低空飞行、潜水冲浪、山地自行车、滑翔跳伞、溯溪漂流、攀岩、定向运动为主的户外极限运动产品;七是重点发展以博鳌亚洲论坛体育分论坛、海南进口体育用品装备博览会为主的体育旅游会展产品; 八是品质发展大型水上运动实景演出、室内极限激光秀场、 电竞舞台等体育旅游演艺产品。

  2. 推进体育旅游项目及活动落地。

  在海口、三亚、儋州打造大型体育综合体。探索推进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三亚海棠湾体育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澄迈智力运动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景区开展体育活动体验,鼓励有条件的高A级旅游景区拓展体育功能,引进体育运动项目,形成景区体育旅游发展“一地一品”“一地多品”格局。


专栏 29 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

1. 精品体育旅游区工程:海口江东新区城市高端休闲运动示范区、南渡

江徒步休闲区、F1 摩托艇及水上运动乐园、三亚海棠湾体育休闲公园、三亚低空飞行试点基地、三亚ARENA 体育竞技文化乐园、国际汽联 FE 赛车主题公园、琼海白石岭登山运动休闲区、琼海文化体育公园、琼海低空飞行试点基地、琼海乡村户外拓展基地、文昌铜鼓岭国际生态运动旅游区、文昌乐骑乡村休闲运动区、文昌罗豆体育旅游综合体、文昌南海航空电竞城、文昌低空飞行试点基地、海南(文昌)国际现代五项城市体育公园、海南国际赛车运动与汽车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万宁和乐龙舟渔家小镇、日月湾冲浪基地、万宁低空飞行、万宁石梅湾海上游览观光、东方俄贤岭户外运动区、五指山热带雨林运动区、五指山山地户外运动基地、乐东潜水运动基地、屯昌木色湖体育休闲公园、屯昌加乐潭水上运动乐园、陵水红角岭木棉登山运动休闲区、陵水群英乡骑行健身区、陵水光坡骑行健身区、陵水分界洲岛潜水运动基地、昌江潜水运动基地、琼中青少年足球运动与训练基地、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休闲运动区、琼中百花岭登山运动休闲区、国际电竞港、昌化江休闲运动区。

2.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工程: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度假区、海南高尔

夫球公开赛。

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海口帆船小镇、三亚海棠湾体育旅游小镇、三亚游艇小镇、海棠湾·上工谷中医药康养特色小镇、三亚半岭生命健康休闲小镇、儋州蓝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琼海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琼海官塘温泉健康养生小镇、文昌翁田体育运动小镇、

文昌航天康养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宁和乐龙舟小镇、万宁兴隆健康养生小镇、澄迈智力运动小镇、屯昌新兴康养小镇、乌坡南药养生风情小镇、霸王岭森林健康养生小镇、保亭七仙岭温泉养生度假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琼中黎母文化特色旅游小镇、琼中上安仕阶温泉小镇、木棉湖国际养生休闲小镇。

4.体育活动进景区开展景区:海口假日海滩、海口观澜湖旅游度假

区、大小洞天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鹿回头风景区、

            

天涯海角游览区、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三亚大东海旅游区、分界洲岛旅游区、清水湾旅游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海南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
                5.城市运动休闲综合体:海口、三亚、澄迈、陵水。


  

  (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工作。

  1.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专业运营的体育新格局。

  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对标国际、国内体育发展,结合海南特色优势、短板和劣势,对海南体育发展进行战略设计。组建海南省体育产业集团、打造体育产业园区, 成立海南体育产业集团,统筹规划全省体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研发、培训、策划、营销、票务、 场地、装备、康复、衍生品、版权、经纪等专业机构,形 成多个国际化、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体育产业集群新业态。设立海南体育发展基金,搭建体育产权交易及投融资平台,引入社会企业资本,为体育事业发展募集资金。

  2. 加快发展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发展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推进海南体育总会和各单项协会改革,形成“政府管、总会办、协 会干”的工作架构,“以海南省体育总会为枢纽、省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和体育类民非组织为主干、基层体育社团为枝叶”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体系,推动海南体育产业链发展。 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 体育指导站点等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群众性体育赛事。加强全民健身公益性健 身指导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2‰。

  3. 加强职业体育建设,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职业体育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专业训练和职业体育有机结合的发展方式,支持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 等海南特色优势体育项目拓展职业化发展空间,推动职业 化训练改革健康发展。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知名体育俱乐部展开战略合作,科学引进国外先进的青少 年训练体系,引进国际高水平教练员和裁判员。充分发挥 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建立健全各 类体育人才库,建立多元化教练员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的组织运行机制。

  4. 探索制度创新,构建青少年体育师资队伍发展新模式。

  推进学校设立体育教练员岗位,探索“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岗位设置模式,广泛培养吸纳各类体育人才,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学校工作,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通道,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队伍等青少年师资队伍建设。

  八、完善基础设施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 实施旅游咨询服务国际化提升工程。

  加快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多语种服务、医疗保障、 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救援、外币兑换等便利化服务功能。 全面推进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高水平旅游服务支撑体系。

  2.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

  推动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到主要景点景区的交通无缝衔接。推动公路服务区提质升级。建设环岛旅游公路, 打造滨海景点和驿站,构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智慧化程度高的自驾游和慢行系统。推动景区内、乡村间旅游绿道、 慢行栈道建设,加强各区域间、景区内部的旅游交通布局和联动功能。支持景区建设标准化房车露营基地,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

  3. 加强其他服务设施配套水平。

  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卫生实用、生态环 保、管理有效的旅游厕所全覆盖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内景 区向游客提供免费直饮水服务。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加快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高标准推进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定位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先进、海南特色突 出、居民游客共享的省级重点文化设施。继续推进海南省 图书馆二期、海口湾大舞台、海南省艺术中心、海南省美 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场馆建设工作。以海 口、三亚为主布局省级文化设施。

  加快完善市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各市县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 建设,有条件的市县规划建设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 化馆等于一体的综合文体中心。结合城市发展和环岛旅游公路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因地制宜规 划和新建一批融互联网、数字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 等内容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综合体验式文化空间。

  2.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流程,完善乡镇(街道)、 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

  推动区域间、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开发和提供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 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群体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 训、演展和科普等服务。

  3.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

  扩大文化服务供给主体。鼓励各类市场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文化艺术团体等在内的多元公 共文化活动供给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志愿服 务,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管理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充分发挥群众文艺机构的骨干作用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群众文艺发展中的示范 带动作用,形成群众文艺活动品牌。扶持和引导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打造“村晚”“广场舞”“全民唱”等群众自办文化品牌,引导广场舞、合唱、街舞等群众文艺活动健康、规范、 有序开展。积极开展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以“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月、传统节庆节假日及重大活动等为重要节点,开展读书沙龙、知识讲座、名人名家阅读推广等文化精品项目,持续打造品牌阅读服务。

  4.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推进按需点单服务。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进延时错时服务。根据工人、农民、学生等不同服务对象作息时间的变化,妥善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深入推进全省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 文化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实行免费开放。推进流动式服务。继续推动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移动阅读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应用。推进数字化服务。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各级数字图书馆、网上剧院等数字馆、文化馆建设,以海南省数字图 书馆、海南省数字文化馆为核心,向上对接国家公共文化 云平台,将各类数字馆(库)资源纳入系统,打造丰富的 海南旅游和国家公共文化数字云平台,实现“国家—省—市 县”三级数字馆云平台互联互通。继续为全省各市县公共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的“数据专网+WiFi”提供保障。


专栏 30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1. 省级重点项目:继续推进海南省图书馆二期(改扩建)、海口湾大舞台(改扩建)、海南省艺术中心(新建)、海南省美术馆(新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建设工作。

2. 市县(区)级重点项目:推进三亚市文化中心博物馆、综合档案

馆)建设工作。鼓励海口、儋州、琼海、文昌、万宁、东方、乐东、澄迈、陵水、昌江、琼中等市县根据自身发展条件规划扩建图书馆;鼓励儋州、文昌、万宁、五指山、乐东、陵水、昌江等市县根据自身发展条件规划扩建文化馆(含小剧场、美术馆);三亚市吉阳区、天涯区、海棠区、崖州区及洋浦开发区等地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含小剧场、美术馆)。


  (三)完善广电基础设施建设。

  1. 推进建设应急广播系统。

  贯彻落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立足基本,优化升级”为根本要求,充分利用海南省现有的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网络,建立覆盖全面、调度灵活、指挥便捷、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系统,提高海南省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升级完善广电覆盖网络。

  进一步完善直播卫星“户户通”建设,推进直播卫星设备 改造升级,加强直播卫星接收设施管理,确保偏远地区群众正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频率规划指导文件,推进频率变更协调工作,完善高清节目地面传输覆盖网和数字音频覆盖网建设,推进广播电视发射台优化改造,完善广播电视信号源传输网络建设,巩固广播电视惠民工程成果,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需要。

  3. 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制。

  推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企 业成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主体,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效能和作用。主动适应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新要求,健全广电行业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建设安全传输保障体系,积极防控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服务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促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现代化。

  4. 构建现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重大风险识别和系统性风险防范,加强关键信息基 础设施和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紧急情况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绩效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和服务程序,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长 效运行维护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构建现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不断提升海南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专栏 31 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现代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

标准化建设,重点完善设施设备布局和建设、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的行业标准规范。推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提供应急广播服务,鼓励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完善运行维护体系,规范网点服务程序,改进广播电视技术服务网点的考核方式,强化公共服务长效运行维护体系,促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应急广播平台和直播卫星、数字

有线电视、中波调频、省新闻节目调频同步广播网的接口对接,建成省、市

(县)、镇、村四级贯通的应急广播体系,将新闻频道作为应急广播频道; 推动建立与上一级应急广播平台和对应等级应急发布部门的对接机制,完善应急广播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机制,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务宣讲服务。

3.直播卫星户户通建设工程:推进直播卫星设备改造升级,完善直播

卫星户户通渔船通建设,加大流动人群覆盖。

4. 安全保障工程:加强设备设施保护能力,严格执行重大事件事故上报和零报告机制。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充分利用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等信息

化手段,拓展指挥调度平台应用场景,综合提升安全播出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和安全攻防演练机制,完善安全播出和网络安全督查检查机制, 以制度保障和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安全保障工作。

5. 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推进三亚、乐东广播电视发射塔更新改造,

推动省会海口市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搬迁府城广播发射台;更新改造发射台内机房、节目传输、发射、防雷、供配电系统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全省广播电视信号源光纤传输保护链路,在现有广播电视西线数字微波的基础

上,推进省级东线干线微波及各市县支线微波建设,推动环岛数字微波传输

            

链路建设。推进全省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迁移工作,完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基本实现全省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建设,推动全省调频广播节目同步广播网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套数多、质量好的数字广播节目。
                6.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 5G 建设一体化发展工程:加快全省 5G
            网络广域低频覆盖,推动大屏小屏联动、无线与有线对接、卫星与地面协同;协同编制海南省广电 5G 建设规划,同步落实配建空间;开发广播电视业务与 5G 技术应用场景和模式。


  (四)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1. 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国家级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 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休闲驿站等体育公共基础设施。 到 2025 年,实现全省各市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一场两馆覆盖率达80%,基本建成涵盖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 低于 4.2 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 15 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构建完善的体育健身体系。在海口布局省级体育中心,三亚、儋州、琼海布局“一场两馆”。每个市县至少配置 1 处公共游泳馆、1 处全民健身中心。在海口、三亚、文昌、万宁、五指山、澄迈、陵水、白沙等 8 个市县设置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

  加强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落实住建部、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 设的意见》,“十四五”期间,结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要 求,有序推进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工作。

  加强沙滩运动与海上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沙滩排球海口基地、文昌训练基地、中国排球协会海南沙滩排球训练基地等沙滩运动训练基地的规划建设,突出地域特色,为大力发展沙滩运动和海上运动创造优良硬件环境。

  加快推动现有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推动体育场馆设施共享共建共用,提升社会资源有效使用率。落实好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全民健身计划、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制资金的管理使用。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及公共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专栏 32 群众体育公共设施重点项目

1. 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一场两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2. 加快海南体育中心(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二期建设,加快推进三亚

体育中心、儋州体育中心、琼海体育中心等体育中心(含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等新建场馆建设,加快推进市县级一场两馆建设,到 2025 年,市县实现全民健身中心和一场两馆覆盖率达 80%以上。加快推进五指山国家级健身步道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健身步道、骑行道和登山步道。着力推进昌江围棋学院和海棠湾上工谷国际中医药康养小镇建设。


    2.打造高质量国际体育训练基地。

  强化“阳光海南,冬训天堂”品牌,加快国家体育南方训练基地建设,成为国家体育队冬训大本营。推进海南体育 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提升海口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等体育训练基地的硬件设施与服务水平,积极谋划建设海南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乐东 赛艇培训基地、陵水潜水培训基地等训练基地,逐步把海 南打造成为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体育训练基地(重点打造 青训和转训基地)、赛事中心。


专栏 33 竞技体育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加快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海口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与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继续完善已建成的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海口·帆船帆板、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五指山·综合等 9 个基地的软硬件设施,提升保障和服务国家队来琼备战能力;积极谋划海南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乐东赛艇培训基地、陵水潜水培训基地、国家级琼中女足基地、五指山自行车基地、东方航空运动基地、东方海钓基地、文昌长驰手曲棒垒基

地、琼海棒垒球和击剑基地、昌江围棋基地、保亭极限运动基地等。


  (五)加快旅文广体科技创新。

  1. 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推进智慧海南建设。

  建设全省“智慧旅游系统”。搭建技术平台,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覆盖游 前、游中、游后全场景,助力海南打造国际旅游消费智能体验岛。完善服务功能,借助移动端设置门票预约、景点推荐、酒店预订等旅游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 个性化服务以及安全规范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旅游体验。加强分析决策,完善精准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功能,推动旅游与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的互联共享,为 政府和企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提升海南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辅助行业监管,整合海南全域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建立海南全域旅游智能化监管体系,维护消费者权益。 推行智慧旅游试点。以大型消费场所为试点,创新数字新零售服务模式,打造集旅游、住宿、购物等高端消费于一体的 5G 数字孪生 Shopping Mall,探索国际知名品牌AR/VR 一站式试穿体验与社交购物模式。在主要商圈和交通枢纽打造一批无人超市便民服务智能微型综合体试点。 以旅游景区等游客集中场所为试点,大力发展沉浸式旅游产品,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技术,完善数字展厅、AR 导览功能,打造行进式、交互式、光影式秀演项目。充分运用 5G+MR 等新技术,创新打造海南精品旅游体验项目,电竞、康养等特色消费沉浸式体验,打造海南旅游消费智能体验岛名片。以重点旅游城市为试点,发展智慧旅 游,推动智慧技术进景区、酒店,提升旅游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探索推广无人酒店和自助入住、静脉生物识别开 锁、零秒退房等智能化无接触服务。依托“全域旅游智慧旅 游系统”平台,加强夜间经济服务和监管能力建设。在热门 旅游目的地加大夜间旅游信息在线推送,培育海南全天候 旅游消费服务新增长极。开展智慧宣传推广。开展国际消费智能体验岛“全球快闪”计划。因地制宜选择一批国际化合作都市和商业购物街区合作伙伴,开设不同主题的海南国际消费智能体验岛快闪店,推动海南特色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品牌走出去。

  2. 打造智慧体育发展平台,铸就智慧体育未来样板。

  打造智慧体育发展平台。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 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分布于城乡社区、商圈、工业 园区的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

  铸就智慧体育未来样板。在海口、三亚、儋州打造体育产业的“众创空间”,集聚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形成智慧体育产业高地。打造海口、三亚、儋州、 万宁、琼中5个“智慧体育城市”样板,完善智慧场馆、智慧赛事、智慧驿站、智慧健身房等体育智慧设施建设。成立体育大数据中心,重点培育竞技水平提升、运动伤病预防、 数字娱乐三大板块的体育大数据服务商。


专栏 34 智慧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1.智慧体育产业孵化器:海口、三亚、儋州。

2.智慧体育城市:海口、三亚、儋州、万宁、琼中。

3.体育大数据项目:联通智慧体育大数据中心、智慧体育年度报告。


  3. 积极实施智慧广电战略,提升行业智慧服务能力。加强广播电视“云、网、端”资源要素有效整合。以建设“智慧海南”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全面实现“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推动广播电视“云、网、端”资源要素有效整合,构建现代媒体传播矩阵。加快智慧广电网络建设,以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为契机,配合广电 5G 建设、IPv6 规模部署一体化推进,加快海南有线电视网络云化、光纤化、IP 化、超高清化改造,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智慧海南”建设。

  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行业智慧化服务能力。开展超高清、互动视频等节目生产制作,筹备开设超高清频 道。推进智慧广电云平台升级,推动制播体系从数字化、 网络化向融合化、智慧化转变。推进省级和地市级媒体融 合云平台建设,加强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标准支撑、 内容支撑、技术支撑、平台支撑。

  加快智慧广电业态建设,促进服务升级。开发智慧广电应用场景,拓展“智慧广电+乡村旅游”“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智慧广电+政务”“智慧广电+社区”示范点建设,积极推 动智慧广电与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行业的业务合作和业态创新,规模化推广跨行业智慧广电特色应用。


专栏 35 智慧广电工程

1. 智慧广电工程:对智慧广电云平台等基础设施进行扩容;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分批对承载网设备进行 IPv6 升级改造,完成双栈能力配套部署,接入网设备逐步完成双向化升级改造;着力推广智慧广电家庭网关及终

端,推动原有机顶盒的升级改造或转型更新;推进典型互动电视增值业务应用。

2.科技创新工程:强化应用场景创新,有序推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在海南

落地。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智慧广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吸引产学研用机构参与行业重大创新工程建设。

3.智慧监测监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与全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同步的广

播电视播出监测系统,健全网络安全监测机制,健全安全网络检查机制,进一步完善 IPTVOTT 和网络短视频监管体系;建设监测云数据平台,严厉打击黑广播”“灰广播违法犯罪。

4.超高清频道建设工程:在有线电视、IPTV 平台和网络电视推出 4K

区,推进 4K 节目运营模式优化;推进 HDR50 /秒以上的有线电视及IPTV

4K 超高清智能机顶盒等设备的升级置换。


  九、提升治理水平 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一)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

  包容审慎监管,创新监管理念。坚持包容审慎监管, 着力推动行业依法发展、市场规范有序和消费者权益充分保障有机统一,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关于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政策,以包容审慎监管方式,优化审批流程与监 管方式,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不同方式和力度的监管, 采取事前实名制、事中抽查制、事后处理消费者投诉的监 管方式。加强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安全监管和投诉处理,主动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激 活市场活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分类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过程服务、质量监控、体制创新等领域加强监管力度,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监管流程,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依法从严打击;对于违法失信的经营者,要坚决处理乃至清理出市场;对于守法诚信的经营者,要提供更多优惠便利。

  落实智慧监管,提升线上管理效率。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市场中,加强市场安全监管和线上投诉处理, 整合多方数据,结合大数据和调研数据,实时掌握服务需求,通过高效的数据智能监测,实时反馈服务流程中的问题,督促服务优化并追踪问题处理的进程和结果。营造公 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助力海南省监管环境持续优化。

  (二)净化旅游消费环境。

  1. 实现旅游治理现代化。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旅行社、导游的监管,通过信息技术、监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云监管”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 溯专项功能,实现在旅游安全、标准制订、服务质量方面, 构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现代化监管体系。搭建海南省旅游住宿业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旅游行程各要素电子行程系统机制。创新检查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体验式暗访工作”。加强旅游安全监管,提升景区应对台风、大雾等极端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进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建设,支持设立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基金。支持海南省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口岸动态管理,持续提升对外来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旅游诚信系统、旅游信用账户,完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红黑名单”动态管理机制, 完善重大信息公告、消费投诉信息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 开展文明旅游活动,推进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 为联合惩戒机制落地,严惩游客不文明行为。

  完善投诉体系建设,严格按照《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和《海南省旅游投诉管理机制》,做好旅游投诉和受理工作。 充分发挥“12345”“12301”旅游服务热线等社会及公众的旅游 监督作用,将投诉及时处理进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对一年内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重大旅游市场投诉的旅游企业给予严格的惩罚管理办法。

  2. 促进旅游质量标准化。

  贯 彻 旅 游 标 准 。 大 力 推 广 “ISO9001”“ISO14001”“ISO45001”等国际标准的应用,推动更多涉旅企业开展 ISO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予以适当奖励。定期开展旅游标准化培训,加大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培育力度,持续提升 旅游行业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等级评定。积极推进旅行社 等级、旅游饭店业星级、旅游景区A级、旅游度假区等级、乡村旅游椰级、乡村民宿服务质量、金宿银宿等多项等级 评定工作,持续提升旅游行业服务管理水平。

  3. 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增强旅游从业者服务技能,委托专业培训机构或培训师,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服务礼仪、服务意识、职业规范、 职业操守、文明礼仪等多方面常态化培训,从现代化服务、 数字化技术方面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实施全省外语水平提升工程相关工作,从现代化服务、数字化技术方面加大对 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力度。强化全民服务意识,全岛开展“热 情指数”评选活动,出台相应奖励政策,推行热带海岛特有 的热情服务。优化国际语言环境,在外国人集聚区,实现 多语言翻译设备全覆盖,设立外国游客服务窗口,安排具有多语种交流技能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在重要旅游演艺、 旅游景区、旅游街区等旅游项目区域内,增加英、俄、韩等主要客源国的语言版本,推进涉旅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化建设。实施旅游系统外语水平提升工程,开展旅游人才海外游学活动。全面推广基于人工智能、AI 机器人等技术的多语言翻译设备,借助科技手段改善国际语言环境。

  (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 库,以信息公开为监督约束手段,以警示名单和黑名单为 基本制度,以协会开展信用评价、分类评定为辅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协同监管机制。

  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形成权责明确、监督有效、 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打击文化领域盗版侵权行为。

  (四)创新广电监管手段。

  强化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有线电视视频点播、IPTV、OTT7和网络短视频等新服务、新业态的内容监管能力,严厉打击“黑广播”“灰广播”违法犯罪。

  7 OTT:“Over The Top”的缩写,指通过公共互联网面向电视机传输的由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视频内容的可控可管服务,其接收终端为互联网电视一体机,或 OTT(盒子)+电视机。

  加强过程管理水平。提高智能化检索研判能力,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净化精神文化环境,引导自由 贸易港营商环境良性发展。

  (五)完善体育市场监管。

  推进体育部门监管职能的转变。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制定体育事业开放发展的相关政策, 探索解决潜水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审批权限问题。发挥 专项运动协会的组织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筹办、 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及体育赛事,最大限度利用市场 化机制为体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不断加强体育彩票管理。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彩票建设要求,严厉打击私彩,确保责任彩票建设取得实质 进展。不断加强技术保障能力,为全省体彩正常销售提供 技术保障。

  强化体育监管队伍建设。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力度,通过拓宽体育监管人员构成、不断加强执法业务培训等方法, 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力度。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加大实践创新,强化行业协会职能。立足旅文广体行业协会改革转型发展,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运行 机制、完善协会组织体系、健全规章制度等措施,推动其 更好地发挥服务、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强化旅文广体 行业协会职能。

  加强标准制定,保障行业健康运行。积极做好旅文广体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工作,鼓励旅文广体机构成立行业组 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其他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 系,制定符合国际通行规范、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文广体运 营标准体系,保障行业标准化、常态化运营。

  探索合作机制,发挥协会聚合效应。旅文广体行业协会要广泛发展多领域、多业态、多种所有制的会员,积极 探索多领域的合作机制,吸纳支柱型、领军型、特色型单 位广泛参与协会各项工作。发挥旅文广体行业协会聚合作 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产 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促进旅文广体全产业链条健康发展, 提升产业效能现代化水平。

  十、完善保障措施 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一)体制机制保障。

  成立旅游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跨领域、跨行业的重大旅游政策落地实施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难点问题解决; 统筹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和省级重大旅游文化体育项目落地;统筹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统筹整合旅游要素,形成山海联动、串珠成链、数字赋能的旅游发展格局。

  推进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完善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 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文化体育广电管理体制改 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设文化设施、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最 大限度利用市场化机制为文化体育广电发展注入新动力。

  健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接轨国际,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现代旅游文化 广电体育统计制度。服务发展,健全“覆盖全面、方法科学、 数据准确、反应及时、服务高效”的旅游文化广电体育统计工作体系。数据共享,推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统计、公 安、海关、市场监管、税务、交通、商务等部门统计数据的互联共享,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数据 支撑。

  (二)政策保障。

  人员贸易投资政策。完善“免签”和“落地签”服务,设置快速便利的通关流程,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制度。 配合提前谋划全岛封关运作后进出海南“二线”的通关制度, 设置快速便捷的通关流程。完善“非禁即入”“既准入又准营” 的便利政策,对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行业外商投资实 施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减少禁止和 限制条款。

  用地用海政策。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用海指标向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及重大产业项目 倾斜。用地保障,探索景区、酒店等基础型旅文项目用地按工业用地供应。制定集约节约用地、存量建设用地盘活 处置相关政策,对使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用海保障,优化海域资源配置,保障重大涉海项目建设,充分考虑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用海要求,规范用海及海 岸线使用。

  广电出版政策。全面规范播出秩序,重点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广告播出等管理。积极 落实国家加强作品和影视文化创作的保护政策,运用技术 手段,提高版权保护工作管理水平,通过版权宣传普及教 育常态机制,提升社会公众尊重文化知识产权、尊重创新 创造的版权意识。

  (三)资金保障。

  优化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各市县统筹整合各项财政资 金支持重点旅游文化广电体育项目。完善对各类免费、低费提供公共服务文化体育场馆的补贴制度。将政府购买旅 游文化广电体育公共服务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财 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广电体育服务倾斜力度。积极 争取、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 文化广电体育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加强基金支持。充分发挥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积极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 市场化运作,聚焦投放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文化设施、 体育场馆和体育项目,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

  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旅游文化广电体育行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普惠金融政策、发 挥政府性担保机构平台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奖励或补贴等方式实现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联动。重 点扶持优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企业上市,鼓励有条件的企 业采取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手段寻求资金支持。

  (四)人才保障。

  完善高端人才保障。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红利政策,完善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国内外高端人才引入机制,拓宽引入渠道,落实高端人才引进的奖励和补助政策, 吸纳经营型、专家型、科技型高端人才落地海南。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入。支持海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及职业学校培养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专业人才、技能人才, 支持国际国内著名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专业类院校在海南建 设分校,支持相关单位引入国内外知名教育与培训机构, 增强本地化专业人才、一线从业人员培养能力。推行市场 化的专业人员聘任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专业人才 落户海南。

  制定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做好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人才政策设计,开设知名企业人才班、虚拟班,提升海 南大学生对海南企业的依恋感、认同感,减少人才流失。 支持相关单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 培训体系。鼓励海南文化单位从基层选拔人才挂职学习, 积极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创新运动员培养选拔机制,完 善教练员与后备人员长效培训、认证机制。

  搭建专家智库平台。聘请国内外知名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专家学者,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旅文厅专家智库,

  定期邀请专家开展思路研讨和培训讲堂等活动,强化专业 人才培训培养,组建支撑智库落地运行的事业机构,推进 行业企业平台规划建设,为规划实施与旅游文化广电体育 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安全保障。

  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制定完善安全风险清单,有效 化解危害安全的突发事件。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针对旅游文化体育场所的公共卫生安全、消防安全、游览安全、交通安全、高危险性 体育项目安全等隐患排查力度,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 部署和落实。加强安全提示信息的发布渠道建设,深化与气 象部门合作,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防范能力。

  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坚持生态第一、绿色发展前提,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旅游景区安全防范分级管理机制。综合应用 人力防范(人防)、实体防范(物防)、电子防范(技防)等手段,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打造全国安全旅游目的 地。

  健全网络安全监管。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安全传输保障体系,积极防控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 新服务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全力守护意识形态安全。

附表:

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标志性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重点项目

1

环岛旅游公路

环岛旅游公路主线约 1009 公里,设置东港觅古、木兰波光等 40 处旅游公路驿站。

2

生态旅游工程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海口美舍河湿地公园、陵水红树林湿地

公园、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

3

全省免税购物系统工程

加快推动海口新海港免税城建设,推进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城、三亚中服国际免税购物公园、观澜湖免税城建设,科学布局离岛免税购物场所,争取增加城市和门店。

4

海南康养旅游建设工程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提升工程;建设鹦哥岭、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霸王岭、尖峰岭等一批雨林养生基地;提升海口观澜湖、琼海官塘、保亭七仙岭等一批温泉

养生基地。

5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加快推进海口市秀英区、海口市龙华区、海口市琼山区、三亚市海棠区、三亚市崖州区、三亚市天涯区、儋州市、琼海市、文昌市、万宁市、东方市、五指山市、乐东黎族

自治县、定安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6

A 景区创建工程

推动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三亚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海口观澜湖文化旅游区、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琼中百花岭热带雨林旅游区等创建 5A 级景区,争取国家评定 1-2

5A 级景区。

7

旅文系统会展工程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旅游论坛大会、海南世界休闲博览会、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海南国际旅游用品和装备博览会、国际酒店用品博览会、首届中国(海南)体育用品和装备进

口博览会、康养旅游论坛、电视剧高峰产业论坛、中国(海南)国际数字视听博览会。



8

智慧旅文工程

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和文化体育场馆;建设海南全域旅游监管服

务平台,打造智游海南”APP

9

主题公园工程

长隆主题公园、Hello Kitty 主题公园、海南希望东方演艺主题公园、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公园。

10

省会城市十大重点文化工程

海南省图书馆二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海南省琼剧会馆和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海口骑楼非遗馆、海南省科技馆、海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海南省公共美术

馆、海南省新闻中心、海口湾大舞台等。

11

博物馆发展工程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二期、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华侨博物馆、家博物

馆、琼中山兰(酒)文化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

12

文化文物品牌工程

提升东坡书院、崖州古城、落笔洞遗址、宋氏祖居、蔡家宅等重点文物与旅游高度融

合,提升重点文化文物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组建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13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包括国家队服务中心、跳水游泳馆、体操击剑训练馆、主体育场、综合训练馆、球类训练馆、体能训练馆、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及人防工程;打造精品体育旅游区包括海口江东新区城市高端休闲运动示范区、南渡江徒步休闲区等;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包括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海口帆船小

镇、三亚海棠湾体育旅游小镇;在海口、三亚建设城市运动休闲综合体。

14

体育品牌工程

嗨跑海南”“亲水运动季”“沙滩嘉年华”“环岛海钓大赛”“海南定向运动周”“围棋大会”“千里传骑”“海南冬令营”“营在海南等体育品牌。

15

市县体育一场两馆工程

海南体育中心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三亚体育中心、儋州体育中心、琼海体育中心、万宁体育中心、琼中体育中心。

相关文档:一图读懂《海南省“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

相关文档:我省印发“十四五”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发展规划

 
 
 
 
 
 
相关稿件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主办单位: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联系电话:0898-68725355
咨询投诉热线:0898-12345   网站服务、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23592
琼ICP备19003153号-1 琼公网安备 460105020003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7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门户网站,
进入非政府网站,是否继续?